中国当今离婚率高的十大原因 中国是不是当今世界上离婚率最高的国家,目前还不敢下这个定论。但肯定位于离婚率高国家的行列。 中国当下离婚率在世界上的排名高低并没有什么实在意义。问题是和建国初期、甚至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相比,中国人当今的离婚率实在是太高了。有统计显示,中国已经连续七年离婚率居高不下呈上升趋势。 记得七年前,正好是非典肆虐之时,许多人被迫留在家中。当时的媒体报道说:“非典让许多人重归家庭,享受比以前更多的家庭温暖,也比以前更加珍惜婚姻生活”。但事实上,正是非典后的这七年,全国的离婚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统计资料还显示,四川的离婚率最近两年在全国排首位,媒体又分析说:“这和四川、汶川地震有关,地震后四川人重新考虑婚姻和家庭的定位,很多人重新做出了选择”。 依我看,上面关于地震导致情感移位的说法多半是站不住脚的,至少不是主要原因。 非典也好、地震也罢,都只是暂时的、偶然的,是外因。辩证法的原理是: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也就是说:当今中国人离婚率居高不下主要是中国人对婚姻和情感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不是一两件大事造成的。 婚姻是什么?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婚姻是私有制的产物。但是老先生只说出了婚姻的来源,并没有说明婚姻的本质。 依我看,支撑中国人传统婚姻的主要要素有五个方面。 一是财产共有。二是财产私有可继承。三是承载社会基本单位的功能(尤其家族的基本单位)。四是定向、相对稳定的性生活。五是情感的相互支持。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这五个因素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比如说婚前财产公证就将夫妻财产共有的观念击得粉碎,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婚姻基础不牢固而引发离婚的原因之一。 再比如私有财产的继承问题,一是很多中国人没有多少财产可供继承,二是丁克家庭、不孕不育家庭越来越多(媒体报道中国患不孕不育的人数达4000多万),这对财产继承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因而也对婚姻构成了威胁。 婚姻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功能和夫妻单一定性的性生活要求,这两个因素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夫妻处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生活环境下。而当今中国恰逢人口流动最为剧烈的年代,空间流动必然导致思想、情感的剧烈变动。另外一个特殊因素是:由于中国持久的实行计划生育,导致家族力量急剧萎缩。没有了社会环境和家庭力量的束缚,个人的情感和婚姻也变得极易摇摆。 由于过去的岁月中我们过分强调集体和单位的因素,因为引发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叛逆。当今的人们过分的强调个性。而独立的个性又有赖于三个因素:独立空间、独立的经济支撑、独立的情感。 不管是在婚前还是在婚后,很多人主张“身体是我的,我有权独立使用自己的身体”。这种独立使用身体的后果便可能成为婚姻解体的前奏。 当今婚姻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婚外性生活的增多。我看过一篇报道:说的是四川一个已婚的小伙子在东莞打工,同时拥有三个固定的性伙伴,一个是同居者、一个是女朋友、一个是情人,这三个打工妹之间彼此也知情,但尚能平安相处。 我们姑且把这个现象称之为“临时性的性资源战略联盟”。事实上,重要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有。假以时日,这样的婚姻解体便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有一个事实必须正视:由于计划生育和经济压力以及观念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现在人用于生育的时间大大降低,性活跃期的时间大为延长。由于中国社会大强度的人口空间流动及丰富的性资源,导致人们内在的性冲动和性诱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而与此同时由于现代避孕和节育手段的提高,使得人们性行为的生理风险大为降低。性行为生物欲望的膨胀和性行为生理风险的降低,导致人们的性行为急剧增多,这其中有不少是发生在婚外,因而对婚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需要多说一句的是:虽然当今中国的性行为生活风险大大降低,但性行为的社会风险却大大增强了。网络诈骗、无良的公安、保安隐密的拍照、变态的日记都可能增加性行为的被曝光的可能,从而引起婚姻的解体。 另外一个需要正视的是:性行为对许多处于环境焦虑的人来说不仅能起到欢娱作用,还能起到麻醉、安慰、缓解紧张等作用。而今天的社会,中小企业履步艰难、大学生就业难、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差都加剧了人们的焦虑感。 当然,引发人们性欲望的还有当今无处不在的性交易。 在当今社会,婚姻的本职究竟是什么? 是夫妻双方经济合作的战略联盟? 是老年相依为命的情感积蓄? 是夫贵妻荣的相互关联? 是儿孙满堂的遥远期盼? 是排除寂寞的一剂良药? 是门当户对的强强联合? 都是又都不是。说实话,对于很大一部分中国人而言,以情感结合为主的婚姻目前还只是一个奢侈品。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可以得出:人口流动大、生育观念改变、经济压力大、计划生育、私有财产观念改变、个体独立意识增强、避孕技术提高、性解放思想泛滥、性交易行为增多、排除空虚恐惧心理等至少十个因素是当今中国离婚率增多的主要原因。 离婚,对于个体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坏事,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并不见得是件好事,至少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人们的沧桑感。不过,这就是当今社会的现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ed581dc5da50e2524d7f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