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那么学案及答案1沪教版

时间:2022-04-25 04:00:3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吕氏春秋〉两那么》学习参考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这两个故事。

2.明白得“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归纳故事的哲理。

3.用进展的目光看待事物,熟悉要随客观事物转变而转变,不能因循保守,墨守成规。 【学习提示】

1.寓言故事的作用,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情节,把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

2.原文《察今》一共有三个寓言故事。咱们把三个故事联系起来,能够看出作者的目的:“引婴投江”者“悖”;“刻舟求剑”者“惑”。

【正音正字】

bèi (一)引婴投江 【课文翻译】

原文: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翻译:有个人从江边通过,看见有人正牵着一个小孩要把他扔到江里。 原文: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翻译:小孩大哭。有人问那个缘故,那人回答说:“那个小孩的父亲擅长游泳。” 原文: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翻译:小孩的父亲尽管擅长游泳,莫非他的小孩就擅长游泳吗? 原文: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译:用这种方式处置情形,也必然是荒唐的。 【课文分析】

这那么故事,后人称之为“引婴投江”。游泳不是先天遗传的技术。家庭对小孩的成长确有阻碍,但只能为其成长制造某种可能性,最终还要看小孩自己。而引婴投江者却不明此理,依着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主观地将这种可能视作必然,差点溺杀了小生命。

这那么故事,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手腕也要随之转变,不然将开酿成大错。这就叫“因人制宜”,或“因人而异”。

【思维训练】


1.说明以下加点词:

引(拉着) 任物(处置事物) 遽(就,引申为必然) 悖(荒唐)

过(通过) (正要 投(掷 岂……哉(莫非……吗) 2.写出以下各字的拼音:遽( 悖( bèi 3.补充以下句子的主语:

①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过江者

②曰:“此其父善游。” (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者) 4.请你围绕本文的内容,写三百字议论性文字。 5.搜集出自寓言的成语。 (二)刻舟求剑 【课文提示】

1.题解。刻舟求剑:“刻舟”在船上刻记号;“求剑”寻觅剑。 2《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高作,我国第一部理论散文总集。 【补充词释】

其:他,楚人。 所从坠:落下去的地址。 所契者:刻的地址。 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 【课堂训练】

写出“和”的各个读音,而且别离组成词语:

我和你一路去 (hé 他附和大伙儿 (hè 和面做馒头 (huó 和药 (huò 这副牌我和了 (hú 【串讲课文】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翻译 楚地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里。 原文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翻译 急忙在这只船上刻(记号)说:“那个地址(确实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址。 原文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翻译 船停了,他从自己刻的地址跳入水中寻觅剑。 原文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

翻译 船已经走了,可是剑没有走,像如此找剑,不也是糊涂吗? 【课文分析】


楚国人搭船渡江,不警惕把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剑,而是在船帮上刻个记号,等船停后才去寻觅。剑却沉到江底,而船已向前行驶,这怎么能寻着剑的踪迹?

这那么故事,后人称之为“刻舟求剑”。作者通过故事,说明情形转变,解决问题的方式、手腕也要随之转变,不然就开失败。这就叫“因地制宜”。

【思维训练】

1.本文刻画了一个如何的人物?(墨守成规、死抱教条,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2.课文分几个层次? 课文分两个层次:

一是写刻舟求剑的故事。那个层次,又有三层意思: ①先写情形的起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再写情形的通过: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后写情形的结果: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是写作者的议论,指出这人的糊涂好笑。这是未能找到剑的关键: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最后的一个反问:“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引人沉思,给人启发。 3.刻舟求剑的故事给咱们什么启发?

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要随着事物的进展而进展,因地制宜,不能因循保守,墨守成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ec5eac01b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