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注解和评析

时间:2023-01-03 20:17: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注解和评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注解和评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注解和评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朝代:唐朝 作者: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注释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是李益颇具代表性的边塞诗。

受降城是唐高宗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而建筑的。有东、西、中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东城在今托克托县南,西城在今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这里指的是西城。

诗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开头二句描写边塞荒寒夜景。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乘着月色,登上城楼,举目四望,只见辽阔的沙漠和耸立的烽火台,笼罩在寒冷的月光中。沙漠如雪一般银白,城外地上也好象铺满了白霜,景色荒寒,令人感到冷森森的。这两句诗人抓住沙似雪和月如霜的边塞的特有景色,渲染环境的荒寒,形象鲜明、确切。

末二句写闻笛兴愁。

征人久戍边地,本来就很寂寞,今夜在深秋月下又忽然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凄凉的芦笛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谁无父母,谁无妻子, 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尽了征人心中的牵念与企盼。

赏析: 整体理解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品读字词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句子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0c4e88f6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