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欲扬先抑的小故事 【篇一:诗中欲扬先抑的小故事】 1、《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3、《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篇二:诗中欲扬先抑的小故事】 欲扬先抑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表达技巧(描写方法),也叫欲扬故抑。它是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手,宕开一笔,欲擒故纵,而后才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制造悬念,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达到突出某个人物或某种思想的目的。这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其中, 扬 是最终目的, 抑 只是一种手段,是为 扬 蓄势的。下面就以几首古诗词为例加以说明。 古诗十九首 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 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这首诗同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 这虽是一首题材平常的思妇诗,但构思巧妙。诗首先以 河畔草 园中柳 起兴,为思妇铺设了一幅美好春光情景,接下来运用精雕细刻的手法,描写这个 荡子妇 的美貌:仪态万方的站在楼上,白皙鲜嫩的皮肤,明艳华贵的妆饰,纤细柔长的素手,在融融春光里当窗沉思。这些都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但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良辰美景娇人的描绘上,而是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一瓣一瓣的展开花瓣,最后露出 花心 (真实意图):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通过妇女细微的心理变化,表现了一个由于荡子长期漂泊在外,在家中独守空床,凄清孤苦,寂寞难消,美好青春就这样白白消逝的思妇形象,突出了感伤和哀怨的情调。在这首诗中,前六句是 纵 ,是 抑 ,制造悬念,后四句是 擒 ,是 扬 ,表现诗歌主题。 月 夜 唐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简笔勾勒出一幅深夜静谧的美丽图画,但只显示了月夜的一般特点,没有突出之处。可是诗人没有停留在这一点,而是另辟蹊径,采取先抑后扬的方法。诗的三四句以清脆欢快的虫鸣声来彰显春天的气息,通过人与物、动与静、景与情的融合,体现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表现了诗人迎春归的无限喜悦之情,也表现了诗人的独创精神。 春 雪 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诗的第一句 都 字透露出人们盼春色的焦急心情,第二句 初惊 一词含蓄地写出人们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一抑一扬,腾挪跌宕、波澜起伏。三四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雪也耐不住等待,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来装点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这是继一二句地深化,一扬再扬,表现了作者对春雪和春色的喜爱。 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宋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词的上阕先喜( 风老 三句)后忧( 地卑 二句),再喜( 人静 三句)再忧( 凭栏久 三句),回环跌宕。下阕, 年年 三句,仍写苦情。 且莫 两句,似可求得快乐,不觉一喜。但 憔悴 三句又是一片苦情。既始终得不到快活,求不到解脱,那就还是 醉眠 的好。满腔的仕途失意的愁苦忧怨就这样在一抑一扬之间推上了高峰。 还有许多诗歌中都存在欲扬先抑的用法,如《琴台》(杜甫)、《登快阁》(黄庭坚)、《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菩萨蛮》(韦庄)等等,这些请读者们自己去慢慢体会。 当然,有些诗歌中也存在欲抑先扬的用法,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但总体数量不多,笔者在此不再赘叙。 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道: (诗)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而法度不可乱。 通过对以上诗歌的欲扬先抑用法分析,可以看出姜白石说法的正确性,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深刻的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懂得诗歌中的曲折致意。 新闻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评论表单加载中... 【篇三:诗中欲扬先抑的小故事】 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8dbfab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