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摘抄 爱心和童心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我对着个充满商业气息的说法向来十分反感),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爱心与通信,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只要是为学生“当长工”,我真的心甘情愿。 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与顽童打交道不客气地说,离开了对“后进学生”的注重与研究,“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 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很成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对“后进学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协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 我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的话题,便是让学生谈“我有什么优点”;如果某一“后进学生”因为长期受斥责而丧失了道德自我肯定的勇气和水平,我便让全班学生帮他找优点。教师这样做,绝不但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热爱而产生的真诚信任。 要求“后进学生”在一个早晨根绝所有坏习惯,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能够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而逐步减犯错误的次数。 我专门印制“报喜单”,如果某位“后进学生”觉得自己在某一周犯错误的次数减少了甚至没有犯错误,就能够主动到我这儿来领一张“报喜单”,拿回去向爸爸妈妈报喜。 实践证明,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后进学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既允许其反复,又鼓励其进步,这是最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科学。 转化“后进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还他们以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这,又必须从每一位“后进学生”的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 每当感到学生不听我的话时,我就问自己:“我的这些话,是否点燃了他心灵深处向上的愿望和信心?”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上进心和愿望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持久。 事实上,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学生”的转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协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协助。 如果教育者否定学生的两重性甚至认为学生的真诚不过是在演戏,那么,教育者不但低估了教育的复杂性,而且还会伤害学生心灵中渴望做“好人”的道德萌芽。 如果不让他在学习上产生愉悦感,那么,仅仅靠意志来维持良好的纪律,是不可能持久的。 每天有“帮助人”,每周有“报喜单”,就使万同(注:人名)随时都处于班集体的关注之中。锻造卓越人格切不可认为“优生”的教育只是“维持”教育,而应该明确意识到:“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绝不亚于对其他学生的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92831964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