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变化不同,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同。每个人都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当外界环境变迁的时候,我们可以相对地做出那些变化来适应养生需要呢?今天就来说一说,中医应对四季变化的不同养生方法。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自然界一切生物在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必然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生理功能也是与大自然相适应的,一年四季机体的新陈代谢若违反这一规律,四时之气便会伤及五脏,即所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讲道:“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人体健康与四季气候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 四季气候特点与人体生理特点 《黄帝内经》在谈到人如何才能长寿时,就明确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逆寒暑”。 必须顺从春夏秋冬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适应一年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人体才能保持健康,人类也才能够长寿,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思想。而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养生,则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不同的饮食原则和要求。 春季气候特点与人体生理特点 春季,是指我国农历从立春到立夏这一段时间,即农历一、二、三月,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其气候特点为温暖潮湿。当春归大地之时,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带来了生气勃发、欣欣向荣的景象。自然界的一切生物迅速地生长起来。但是,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如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也会乘虚而入。各种病虫害猖獗,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在我国南方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尽管如此,春天仍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季节。 当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之时,“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气血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开始旺盛。二是肝主春,肝气开始亢盛。由于气候温和,人们的户外活动逐渐增多,因此,肝脏所藏之血流向四肢。春天随著气候的转暖和户外活动的增多,人们的精神活动亦开始活跃起来。这些生理上的变化,都给春天的饮食营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夏季气候特点与人体生理特点 夏季,是指从立夏至立秋的这一段时间,即农历四、五、六月,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夏季的气候特点即炎热,是一个酷暑蒸人的季节。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能洞悉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并能自动调节其生理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气血运行旺盛,夏季主阳,是阳升之极,阳气盛、气温高,充于外表,人体阳气运行畅达于外,气血趋向于体表。 二是津液外泄,夏季炎热,易使人体腠理开泄、津液外泄,出汗量(汗液是指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汽化后,从汗孔排出的液体)要远远大于其他季节。 三是心通于夏,人体心脏与夏季相应,心脏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在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动畅达,汗液排泄增加,阳气充,浮于外,功能活动亦加强,精力充沛。 因此,为更好地在夏季进行饮食养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在夏季3个月里做到有目的地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秋季气候特点与人体生理特点 秋季,是指从立秋到立冬这一段时间,即农历七、八、九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秋季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干燥,人们常以“秋高气爽”、“风高物燥”来形容它。秋季是一个金风送爽、气候宜人的季节,这是因为人们刚刚度过了炎热的盛夏,每当凉风吹来的时候,不觉为之头脑清醒、精神振奋。 但由于其天气不断收敛,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而成为肃杀的气候,这时候人们常常会觉得口鼻干燥、渴饮不止、皮肤干燥,甚至大便干结等。所以人们常把初秋的燥气比喻为“秋老虎”,其意思是指燥气易伤人。由于秋季的气候特点,因此不但多见其主“燥”所引起的各种病症,还可见长夏湿邪为患所导致的多种疾病,并为冬季常见的慢性病种下病根,所以秋季饮食养生就必须针对天地变化特征和人体生理特点选择相应的饮食。 冬季气候特点与人体生理特点 冬季,始于农历的立冬,止于次年的立春,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 个节气,即农历的十、十一、十二月。冬季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寒冷。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天寒地冷、万物凋零,一派萧条零落的景象。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能从体表外泄,经肾、膀胱的汽化,少部分变为津液而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 冬季以寒气为主,若人们不能应时增添衣被,就可能使抵抗力下降,使心、胃、肺等脏器的功能紊乱,甚至引起气管炎、胃痛、冠心病复发,使感冒、关节痛、咳嗽、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等病发生或加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96161bfad6195f312ba6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