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喻与借代如何区分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 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 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 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 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 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 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 想,“旌旗” 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 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 性,借代用法就是 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 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 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 向。因此可以用旌 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 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 以“十万旌旗”指 “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 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 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 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 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 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 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 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 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 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 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 假设 “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 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 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 子。因此可以断定 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 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 时就要 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 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 重在代,因 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 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 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 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 人像毒 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换 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 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 体只是作为一个 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兽 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 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 汗。” 第二组中B1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 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 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 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 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 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 相应的说法。若改 为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答应了 我的价钱。”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答应 了我的价钱”,显然不成句子。 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用相应的比喻 说法。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须采取 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 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 如果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辨析,就不难将借喻和借 代区别开。如“丈夫难过了,她却觉得安慰,到底,萤火 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离不开你》) 这句是借喻用法。 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 身体残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 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采用了比喻说法, 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以下句子中同样运用了借喻手法,分析 从略。 1、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 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2、很难没想,在五颜六色的染缸里,纯丝素绢能够 保持自己的洁白。(1、2选自《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 明和健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e7df1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