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对联的由来

时间:2022-05-30 11:07: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Word文档

贴对联的由来

贴对联的由来

羊年春节将至,年味越来越浓,人们在选购年货的同时也都要张贴春联。千家万户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年味,贴

已盛行春节挂桃符的风俗。也有人认为,对联的起源应在距今20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理由是保存此时资料的《山海经》也有此类记载。

北宋学者张唐英在《蜀梼杌》中记载:"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史 行志》和《宋史 蜀世家》也是这样记载的。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五代时期的后

对联更是人们辞旧迎新时的必有之物。

蜀君主孟昶所题写的这副楹联当是中国第一副春联。但我认为这个说法未免太确



定了。史料记载,晋代出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节前夕曾先后写过几副对联贴

可以说,春节贴对联已经是我国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庆风俗。

在自家门上,但都因他的字体妍美雅丽、内容新颖而被人悄悄揭走。除夕将至,

那么,春节贴对联的传统节庆风俗又是如何流传开来的呢?

门上仍空无一字。无奈之余的王羲之又细心构思了副对联,但拦腰裁断,先分别

当然,对联也并不愿定只在春节期间才使用。在乡下,甚至婚丧嫁娶也要在

贴出上半截,联云:"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副不吉利的对联自然没有人去揭。

门旁贴副对联,以渲染气氛。假如有人要问:对联产生于何时?它又是怎样产生

大年初一的黎明,王羲之又将裁下的下半截分别接上,这样就成了"福无双至今

?或许很多人都会瞠目结舌,不甚了了。虽然对联是中国的`特产,而且有着悠

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妙联。由此看来,春联早在五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久的历史,甚至流传下来的许多对联作品至今还是脍炙人口,为后人津津乐道,但是,有关商量对联的作品却寥寥无几,更何况关于对联的产生、形成也并非众口一辞。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习惯,即挂"桃符'。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往往都要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位神仙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自家门首,意在祈福灭祸。东汉学者应劭在其著作《风俗通义》中说:"《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榾入,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入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桃符最初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后来慢慢演化为书写吉祥祝语,进而进展成为对偶的诗句。这就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了。同时,也说明至少在东汉时期就

1 / 2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去造访伴侣王文甫,应王之邀,就曾題赠对方一副"门大要容千骑人,堂深不觉百男欢'的独特对联。但当时的对联还称桃符。 宋代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曾写有出名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改成春联则已是明代时候的事了。

公元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时期,在除夕之夜,下令满朝文武公卿士庶之家都要张贴春联,过年时还曾亲自微服出行,逐门观看,以


Word文档

为乐趣,并乘兴亲笔题联一副题赠高官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另题一副书赠某平民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今,春联就开始在城市和农村普遍盛行起来。

看来,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目前照旧是中国民俗史上的一个历史之谜。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f70c197a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