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之流传千古的冤案---------项羽火烧阿房宫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真相之流传千古的冤案---------项羽火烧阿房宫 有着”天下第一宫“盛誉的阿房宫两千年来引起了人们无限丰富的联想,但这座奢华的宫殿却没有留下她的绝世容颜。人们在惋惜之余,不禁将愤慨之情投向纵火三月的项羽。然而,项羽火烧阿房宫却是个流传千古的冤案。 一、奢华无比的阿房宫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到中国,通过实地考察确认秦代阿房宫遗址的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并将其誉为“天下第一宫”。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用华丽无比的语言铺陈渲染了阿房宫的胜景:阿房宫从骊山的北面向西延伸至咸阳,绵延三百余里,几乎遮蔽天日。宫墙之内,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长廊迂回,屋檐飞挑。亭台楼阁蜿蜒密集,不知道有几千几万座。长桥如蛟龙卧于水面,复道似彩虹架在半空宫殿之大,使人辨不清方向,一天之内,宫中各处的气候都不相同。六国的王族妃嫔云集于此,尽态极妍,歌舞升平。 文学描写不免有夸张之处,真实的阿房宫是否如此气势巍然呢?根据《史记》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星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秦代的一步大约合六尺,如此计算,阿房宫的前殿大约东西宽690米,南北长115米,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确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然而,也正因为工程量过于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了前殿,秦二世即位后继续修建。据记载,建成后的阿房宫应有殿堂700多座,宫中珍宝堆积如山,美女如云,气势恢弘,无与伦比。 秦始皇为什么将这座奢华的宫殿命名为“阿房”呢?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源于《史记》的记载,称宫殿的形状“四阿旁广”,“阿”解释为“曲”的意思,阿房宫据此得名;另一种说法载于《汉书·贾山传》,称由于宫殿建在大陵上,阿”就是“大陵”的意思,阿房宫据此得名;另一种说法载于《汉书•贾山传》,称由于宫殿建在大陵上,“阿”就是“大陵”的意思,“高若干,阿上为房”;还有一种说法源自民间传说,相传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在赵国做人质时,深爱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阿房。嬴政返回秦国即位后,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中,仍无法立一个民间女子为后。为了怀念阿房,他便不惜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修建了极尽豪奢之能事的阿房宫。 不论是正史观点抑或民间戏说,都给阿房宫增添了一份迷人的色彩。然而,令人无限向往的阿房宫还未能面世就“早早天折”了。 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是秦朝耗费巨资修建的宫殿建筑。除此之外,秦长城、秦始皇陵等工程也都动用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而这些全都转化为百姓的赋税徭役,令百姓苦不堪言。为了禁止百姓逃脱赋役,秦始皇还颁布了残酷的刑罚制度。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对百姓的盘剥有过之而无不及,终于将农民逼到了揭竿起义的地步。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率先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率民起义。此后,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在这些起义队伍中,有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项羽。他率领起义军一路征战,过关斩将,威名传遍大江南北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军入函谷关,冲进了咸阳城,接下来就上演了千古流传的“火烧阿房宫”一幕。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成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就是说,项羽进入咸阳后,四处屠杀抢掠,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卷走了秦宫里的珠宝和美女,烧毁了秦朝宫殿,大火三月不熄。 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火烧阿房宫”一事深信不疑。在此基础上民间传说、演义等不断加工,形成了火烧阿房宫的许多版本。有传说称,项羽攻入咸阳后,因自己的爱妾虞姬曾经被秦军俘虏,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将阿房宫及其附属建筑全部焚烧。也有传说称,项羽是因为痛恨秦始皇为了修造阿房宫劳民伤财,入关后才烧了阿房富,并让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把方圆数百里都烧为灰烬,为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项羽火烧阿房宫还是引起了后人的诸多非议。他让举世无双的宫殿化为废墟,将无比珍贵的文物毁于一旦,而同时进行的抢掠、屠杀等行为更是为后人所诟病。然而,“火烧阿房宫”实在是对项羽天大的冤枉。近年来,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的探查终于为项羽平反考古队为项羽平反。 阿房宫坐落在距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约15千米的地方,至今保留了约60万平方米(夯土地基面积)的遗址。2002年以来,中国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详细了解了阿房宫前殿的范围、结构,以及阿房宫建筑群的基本轮廓。通过考察,考古队提出,规划修建的阿房宫分为两大建筑群:一是阿房宫前殿建筑群,即《史记》中记载的可容纳万人的宫殿;二是“上天台”建筑群,其遗址破坏严重。事实上,阿房宫在秦代时并没有建完,至多只建成了前殿,是个半成品工程。 根据对现在残存建筑的研究,专家发现阿房宫并没有烧毁的痕迹,而且遗址范围内只发现了少量的几块红烧土。如果项羽真的火烧阿房官三个月,那么红烧土应该遍地都是,此外还应留有大量的草木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凑巧的是,在秦代咸阳宫的遗址中却发现了大片的红烧土遗迹。 结合《史记》中记载的“烧秦宫室”,专家推断,项羽放火烧的应是咸阳宫,而非阿房宫。而阿房宫幸免于项羽的烧杀抢掠,可能是因为阿房宫并未完全建成,宫殿或建筑残缺,或只有夯土地基……面对原本就残破不堪的宫殿,项羽也就不必纵火多此一举了。 阿房宫实则是“自然而亡”。随着秦朝的覆灭,建了一半的宫殿也就渐渐荒废了。到了汉代,阿房宫原址被改称为“阿城”(因其东、西、北三面有厚厚的宫墙)。由于“阿城”地理位置优越,汉皇室将其列入上林苑宫殿建筑的修建范围。汉代以后,阿房宫遗址因地势高而多被用来驻军。宋代以后,它干脆被夷为平地,改作农田了。原来,阿房宫自始至终都是一座“想象中的宫殿”,它从未建成,也就从未被毁。“天下第一宫”的真实命运竟是如此,不禁令人唏嘘。 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将火烧阿房宫的“糊涂账”记在项羽头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对《史记·项羽本纪》的误读。原文写的是“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却并未指出烧的是哪座宫室。然而由于阿房宫的地位与影响力,后人想当然地认为秦宫室就是指阿房宫。事实上,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记载了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从此处不难看出“其”指代咸阳,项羽烧的是咸阳宫 第二个原因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阿房宫赋》的失实记载。作为文学作品,《阿房宫赋》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显然不适合作为判定历史真实的依据。然而,其深远的影响力却左右了人们的看法。如果说对《史记》的误读令后人初步判断火烧阿房宫是项羽所为,那么《阿房宫赋》的广泛流传则让项羽永久背负了这一罪名。 最后,项羽的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是他被误解的情感基础。在率军征战的过程中,项羽屠城、活埋、烧杀的事例屡见不鲜,进人咸阳后仍延续这一行事风格。火烧阿房宫恰恰符合项羽的性格特征,无怪乎人们冤枉了项羽两千多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0754ce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