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育的中国传统故事 1、大智若愚勿恃聪明。“大智若愚”出自《道德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宋代苏轼在《贺欧阳少帅致仕启》里也说过:“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的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若愚”,已进入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还需要“守愚”,“守”就是修行,也就是功夫。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良田房屋。 秦王说:“将军放心出征,何必担心呢?”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候,所以趁此机会,斗胆请求大王赐给我田园,作为我子孙后代的家业。” 秦王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要求。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秦王倒是爽快地应允了。王翦手下心腹劝告王翦,不可如此贪婪,惹怒大王。王翦不动声色地支开左右,这才对手下心腹坦诚相告:“我并非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交给我一人指挥,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赏赐田产,名为子孙计,实为安秦王之心。这样他就不会怀疑我有造反之心了。” 2、淡泊恬适明心立志。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也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淡泊,是一种人生的智慧。“看窗外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空云卷云舒,去留无意。”这一幅对联,是明朝陈眉公《幽窗小记》里面著名的一句,意思说的是:为人 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的应有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这样的平和心境,这样的淡泊自然,谁都可以拥有的境界,却不是谁都能够做得到。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人无志不立,奢华的生活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自古英才出于寒门,正是由于家境一般,享乐诱惑就少,知道世事生活不容易,寒门之子自然会早早立志,发奋努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09001942b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