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时间:2022-04-25 00:07: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导读:

《西江月·井冈山》

作者:毛泽东 原文: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1、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2、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增加诗的鲜明的形象感。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3、鼓角:本指古代军中所用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借指军号。 4、岿(kuī)然: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5、森严壁垒:森严,严整。壁垒,古代军营中的围墙,也就是防御工事。指阵容严整,不可侵犯。

6、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7、宵遁:指敌人乘夜逃跑。






8、众志成城:《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章昭注:“众心所好,莫能败之,其固若城也。。意思是说万众一心,就坚如城堡。 翻译:

战旗在山下摇荡,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傲岸不可撼动。

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黄洋界上红军炮火轰鸣,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赏析:

这首词毛泽东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词上阕写战斗场面,下阕写战斗经过。全词采用描写与叙述的方法,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炼,极富艺术感染力。

词首两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展现了红军民战备的气势,栩栩如生,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红军的胜利作了铺垫。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从这里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红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说明我方早已严阵以待。敌军围困万千重”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红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然而英勇的红军毫不畏惧,视万千敌人如虫蚁,“岿然不动”。而“岿然”一词,充分表现了红军巍然屹立的雄姿。下阕开头“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两句写出了






红军战胜敌人的原因。这里“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红军民,同时与上阕红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典型概括是这首词一个突出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词里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它高度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红军民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同时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形势,生动地表明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它是所有革命根据地能够胜利发展的生动写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0d25b52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