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选登】田煜英:孟子义利观随笔 我们第一次了解孟子应该是在初中的一篇课文——《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 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这就是孟子著名的“性善论”。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曾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倡导“以仁为本”。结合他的政治主张,我们来看一下孟子的义利观。 如果把《孟子》中谈道义与利益的内容综合加以分析,就会看出孟子的义利观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片面偏激,只讲义不讲利。他的义利思想包含了先利后义、以利说义、先义后利三个层面。 先利后义。孟子认为要让老百姓讲道德礼义,首先要保证他们起码的物质利益,满足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孟子认为道德要以一定的物质做为基础,“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论断。 以利说义。孟子把义和利联系在一起,告诉人们只有按道义的原则做人行事,才能得到正当长远的利益。孟子游说诸侯、劝导民众的方式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讲仁义是因为它有用,大则可以得天下,小则可以满足个人的求利、求名、求自尊的欲望。“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都想求名利,求富贵,要达到这些目的,孟子认为只有义才是最正确,最宽敞,最稳妥的道路。 先义后利。孟子强调以仁义治国,达到国泰民安。因此孟子对诸侯讲治国之道,总是主张先义后利。孟子不是在书斋里从事纯粹形而上的思考,专事著述,而是四处奔波,游说诸侯,推销自己设计的政治蓝图。 孟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时代在进步,我们要取其精华,促进发展,完善自己,提升境界。(858) 田煜英,涉县第一中学18实验2班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150b7d0ad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