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情怀下的哈萨克族舞蹈 摘要:草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民族文化,是游牧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艺术是草原文化的集中表现,草原文化博大厚重的底蕴,又为艺术创造了土壤,拥有了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紧跟时代的脚步,哈萨克族舞蹈注入着新的活力,孕育出了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但由于人们的猎奇心理和盲目跟潮,原有的传统文化逐渐被疏忽。现今传统文化哀落是一个文化的演变过程,但是一个民族的根终究来源于传统文化,所以不管是现代文化还是舞蹈文化,我们都应该取舍有度,从而让舞蹈艺术走向更高的一层。 关键词:哈萨克族舞蹈;种类;发展与创新 一、哈萨克族概况 哈萨克民族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的。15世纪中叶,哈萨克族中玉兹的可烈汗王和贾尼别克汗王,以从前的白帐汗国领土为基地,联合哈萨克部落,建立起了一个哈萨克汗国,自此哈萨克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完成,“哈萨克”开始了哈萨克民族的名称。哈萨克汗国几经变迁,至19世纪才解体消亡。1755—1757年,清政府出兵平定准噶尔叛乱,哈萨克汗国阿布赉积极配合清朝政府,率部表示归附,清政府封阿布赉为大汗。18世纪60年代,经清朝政府同意,哈萨克部众重返阿勒泰、塔尔巴哈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伊犁故地。最终形成现在哈萨克的人口分布状况。 二、草原情怀促生的哈萨克舞蹈 大自然献给哈萨克牧民的是无限风情、无限仪态、无限景观,随着季节的更迭交替,气象的阴晴圆缺,再加之四季的风霜雨露,生命景色变幻出千姿百态。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游牧民在自然的迁徙中,走进、融入自然的胜景,领略一切自然旖旎风光,他们朝夕陶醉在自然的美色当中,养成了灵敏度极高的审美神经和天然禀赋般的审美创造力。哈萨克舞蹈不仅仅是用身体感官感觉自然,而是通过身体和心灵去理解自然、体味自然、解读自然。 2.1草原情怀中的乌克(猫头鹰毛)情节 哈萨克人喜欢在未婚女子的帽子上装饰猫头鹰毛,以此来避邪、祈福,这源于部落始祖的起源传说:有一对多年不孕的夫妇,其妻挤奶时,一只猫头鹰飞入她裙下,随后其受孕,孩子生下来叫“沙热乌克”(意为黄猫头鹰)。这个部落的后人,从此视猫头鹰为祖先崇拜。在哈萨克女子舞蹈中,较多手部动作“摸鹰毛”、“摸耳环”、“波浪手”、“腕花”、“花儿赞”、“顺风花”等,都是模拟猫头鹰毛的质感,强调轻盈飘逸的动作造型,而且,这些动作大都是单手在头顶运动作抚摸羽饰状。所有这些不难看出,人们对猫头鹰羽毛的庇护作用深信不疑。而《黑走马》、《熊舞》、《鹰舞》、《天鹅舞》、《山羊舞》、《黑牛舞》的典型动作也都带有这层寓意。这些广泛散播与哈萨克人群中的舞蹈,不但反映了古哈萨克人社会的思想观念、人生理念,而且对哈萨克民族的精神世界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们了解古代哈萨克人宇宙观的生动教材。 2.2草原情怀中哈萨克人对“英雄”的崇拜,对“力”的渴望 哈萨克人具有强烈的“英雄情结”,这源于哈萨克人对“力”的崇拜。大自然给予了哈萨克人极其敏感的审美神经和极富创造生命力的同时,恶劣的自然气候极端考验着哈萨克人的生存意志。严峻的生存环境,生命也会暴露出它的负面因素,如怯懦、柔弱、慵懒、畏惧。一旦这些负面因素处在生命的轴心,生命就会暗淡、萎缩。即便是到了今天,哈萨克牧民们驾驭自然的能力已是古代初民无法企及的地步,但是在草原上一旦风雪吹散羊群,野兽惊散羊群,洪水冲毁了家园,牧民和大自然的搏斗和对抗,依然不亚于真刀真枪的冲杀。这就要哈萨克人不仅调动全身的力量,更要充分的唤起心灵的坚定、勇敢、睿智,以此来鼓动生命的野性。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经常表现在行为的广阔时空中奉献自我的崇高精神,在想象的自由领域里表达生命的热切渴求,似乎醉心于怪异的、遥远的、奇迹般的、幻想的目标,表现出一心想超越自我的努力,而实际上正是以人性自我去通化外部自然,最后达到人性自我的升华,并与宇宙精神、与无所不在的生命精神合二为一。”在哈萨克舞蹈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读到哈萨克人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对“力量”的渴望、对生命“野性”的呼唤和对生命自我超越的渴求。《熊舞》暗涵着舞者能拥有熊的力大无穷;《天鹅舞》深隐着舞者能如天鹅般灵动轻盈的欲望;《鹿舞》寓意着舞者能拥有矫鹿般敏捷的身形;《鹰舞》则内隐着哈萨克人心灵深层的“力量”诉求;《马舞》更是直接征兆着哈萨克人渴望内心强大、勇猛果敢。 2.3草原情怀里哈萨克人对马的特殊情感 马背是一个特殊的空间,游牧民族的生命进入这个空间,马上就振作起来,抖擞起来,便有了一股冲力使生命锐不可挡。”在哈萨克的毡房中或者草原上,一旦如马蹄驰踏草原的冬不拉声响起,哈萨克人便会自觉置身于“马背”(卡拉交了嘎(黑走马)典型姿态是双腿前后曲膝、交叉,重心下降,上身保持直立,似坐于马背之上)之上,随着马的驰骋而变化着身体姿态,舞蹈时舞者与舞者之间会有竞技似的互动,两两之间面对面,前后动肩、扭臂、向内翻腕的倾轧,像似角力的两只山羊,比试炫耀着自己的舞姿——力量。在舞蹈进入情绪高潮时,舞者往往像斜跨在马背上的青年一样,前胸直挺、双肩大幅扭动、翻腕用劲,抑或舞者(男性)躺倒在地,以背为支点,双脚交替为动力,双手伸向身体两侧转腕,在地面做移动旋转。表演过程中舞者的情绪会迅速地扩散全场,使每个人都受到感染,顽强的生命由此获得鼓动和激励。 结语: 草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民族文化,是游牧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艺术是草原文化的集中表现,草原文化博大厚重的底蕴,又为艺术创造了土壤,拥有了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而现今在现时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哈萨克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主体,无论是精英阶层的舞蹈家,还是能歌善舞的哈萨克族人民,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以开放、发展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1d280c60b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