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书籍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是主要的印刷方式,现存印本古籍中,约大多数是雕版印刷书籍。 雕版印刷的基本程序主要分四个阶段:(1)木板加工。把一块木板加工成可用于雕字。木板的材料通常是梨、枣和梓木,黄杨、银可也可使用。木板顺纹直切,并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以去除糖分,防止虫蠹。木板干燥后,两面刨光,按书叶大小制成相应规格的版。(2)刻板。用刻刀将文字反刻在木版上。刻之前,先将书稿誊写在一张极薄的白纸上,即“写样”。经校订无误后,反巾在涂过浆糊的板面上,反复轻刷纸背。干燥后,字迹的反文就清晰地印在版面上。刻字工匠可按照字迹雕版。木板两面均可刊刻。(3)刷印。在板上加墨刷印。先将墨汗轻涂于雕刻凸起的板面上,将纸张平铺在上面,轻刷纸背,然后揭下晾干,一叶印张就完成了。(4)将印刷好的散叶装订成册。 敦煌发现的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这部书是一个长约16尺的卷子,正文由6个印刷散叶粘缀而成。书的卷末刻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文字刻得浑朴凝重,刀法纯熟,墨色均匀,印刷清晰,是雕版印刷成熟时期的佳作。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比唐代有更大发展,主要表现为刻书、印书已由民间走向官府,刻书的规模日益扩大。五代以后,我国书籍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印刷更多地代替了手抄和捶拓,使书籍的复本量大大增加,流通范围更加广泛。宋代是我国刻书事业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从中央到地方,从书坊到个人,形成官刻、私刻、坊刻三大出版系统。全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几乎都有刻书活动,并形成三个刻书中心,即四川、浙江和福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2af5547e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