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安时期征战赋与唐代边塞诗关系

时间:2022-12-17 09:18: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建安时期征战赋与唐代边塞诗关系

作者:史国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1

要:建安时期的征战赋描写壮阔的战争场面,歌颂统一战争,表现了独特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内涵经过时代变迁,被唐代文学所接受,从而形成了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建安征战赋;唐代边塞诗;关系

作者简介:史国婷,19881128日生,女,陕西省西安市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11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2011年至今就读于西藏民族学院,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汉魏六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01

建安时期战乱不断、国家分裂,但是这一时期却是一个思想活跃、文化氛围较为宽松的时代。建安七子和三曹一起,被视为建安作家的代表。七子凭借诗、赋、散文的突出才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关于征战题材,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比如《豳·东山》、《小雅·北山》。但是作为赋体的题材,建安时期属于首创。

征战赋作为建安七子作品的重要方面,记叙了战争的盛大场面或者行军途中的所见所闻,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征战赋通过描写恢宏盛大的战争场面来歌颂这种以统一天下为目的的战争,赋作文字慷慨激昂,充满激动人心的力量。王粲《浮淮赋》语言刚健、气势慷慨,表现出作者渴望天下统一的强烈愿望。而其《出征赋》超南荆之北境,践周豫之末畿 。野萧条而聘望,路周达而平夷字字包含着积极向上的激情。在陈琳《武军赋》中,开头赫赫哉,烈烈在,于此武军一句气势昂扬,为整篇赋定下了激扬的感情基调。全篇幅一气呵成,把战争场面写得热烈非凡,气势磅礴。从写作方法来看,这篇作品规模宏大,篇幅较长,极尽铺陈之能事,夸张手法的运用也很突出。阮瑀《纪征赋》描写了作者在征战途中的所见所闻。惟蛮荆之作雠,将治兵而济河。遂临河而就济,瞻禹绩之茫茫。距疆泽以潜流,经昆仑之高冈就是写照。在征战赋题材的创作上,陈琳比阮瑀的作品写的更为成功。徐干作为建安七子的一员,也有三篇相关题材的赋作。他的《序征赋》记述了征战的过程中疲困无依的感慨,而《西征赋》则表达了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这类作品所写的都是作者征战的亲身经历,具有很强的纪实性,作者融入了自己真实的主观情感,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事件的还原方面也不无作用。作品中不但颂扬了曹操征战过程中的丰功伟业,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自身的感慨与思考,体现了作家们渴望建功立业,实现天下一统的伟大志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为唐代边塞诗的先驱,建安时期的征战赋对边塞诗的出现和发展乃至兴盛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边塞诗人亲历战场,直写战争。从这一层面来说,唐代边塞诗在内容方面很好地继承了建安时期的征战赋。如果说建安赋家所作作品只单纯描写了战争场面的宏大壮阔,那么唐代边塞诗则大大的扩充了这一主题内容。它不光记述战争场面,还包括盛大的战争场面、壮丽的塞外风光,以及一心报国的壮志等等。边塞诗人们从不同角度审视边塞生活,在诗歌中表现出不同的主题,增加了边塞诗内容的丰富性,极大地拓展了此类题材的写作广度。另外,建安文人渴望建功立业,强烈的希望天下和平统一的心境也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唐代文人。唐代文人远戍边关,同样是想建功立业、实现理想抱负。他们看到边塞的沙石、大漠等异域风光,并将奇特景色置入诗歌,融入其所见所闻所想,这一点上二者也是相通的。

对于建安文学,唐代文人有着广泛的认同与赞誉,他们认为,建安文学代表了文学成就的一种高度,是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

初盛唐以来,由于国势强大军事力量雄厚,经济基础牢固,文人们有很多出塞的机会,或是从军、或是游历,因此不少诗人经历了金戈铁马的塞外生活,比如陈子昂、高适、岑参、崔颢等等。这类诗在盛唐出现了巅峰,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高适、王昌龄、李颀等。 隋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表现壮阔的塞外风光,突出诗人立志捐躯报国的爱国豪情。但是到陈子昂这里,边塞诗的内容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将战争带给百姓的痛楚表现了出来,促进了边塞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在《感遇·其三》一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广大兵民的同情。荒凉破败的景象、残缺不全的尸骨、塞上无人照顾的遗孤,这些意象的表述,凝结了作者强烈的不满和激愤之情。陈子昂的这种视角无疑对高适产生了巨大影响。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细腻地描绘出了一幅两心相思的画面。这首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的思想感情。而岑参作为与高适齐名的又一位边塞诗人,两度出塞,所创作的边塞诗最多。在他的这一类作品中,表现了自然条件的严酷难耐。无论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还是《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都表现出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用语奇特、意境深远。而王之涣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深刻地体现了对戍卒边关战士的无限同情。像这种讽喻战争之苦的诗作还有很多,李颀代表作《古从军行》也是一例。 因此,从一方面来说,唐代边塞诗的繁荣离不开对建安征战赋的继承,正是征战赋的铺垫才提供给了唐边塞诗成长的土壤,这一点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后者的高度繁荣是对前者的努力发展,无论是内容还是思想,唐边塞诗都从多角度扩大了建安征战赋的广度。边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艰苦的戍边生活、民族战争,戍边诗人的建功立业、卫国立功的强烈愿望,征人思妇的浓烈情怀等等,都被纳入了描写范畴。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历史时期有着一定的相似度,这也是创作此类作品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作家的心境和思想情感。东汉末年,由于战乱的关系,百姓妻离子散、民不聊生,建安文人生活在这个时期,目睹了种种社会惨状,有着真切的个人感受。后来曹操挟持了汉献帝,统一了北方,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由于曹氏父子重视文学文学才得以迅速发展。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统一的社会背景,这是文学发展的强大保证。唐代统治者重视文学发展,这使得社会各种思想更为活跃,利于边塞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9a031c32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