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的整体风格

时间:2022-07-20 15:13: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唐朝边塞诗的整体风格

摘要: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到激动人意”,严羽首标征戍,可见在群芳璀璨的唐代诗苑中,边塞诗确实是一丛奇葩,十分引人瞩目。尽管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自《诗经》就已有滥觞,但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近两千首,除却数量上的丰盛,唐朝的边塞诗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众多类型的唐诗中卓然独立。 关键词:唐朝 边塞诗 风格 文学特性

正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绝域苍茫,灭敌、报国、驰骋战场;志在四方,观景、思乡、时代使命。这些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边塞诗有着怎样的魅力能使之在唐诗中独树一帜呢?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我们不能以单一片面的眼光去总结一个朝代杰出流派的整体风格,我想另辟蹊径,结合文学的三个社会特性来简要谈谈唐朝边塞诗的整体风格。

一、真实性——穷兵黩武征戍苦,边塞无边何为家

好的文学作品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边塞诗作为唐代出色的诗歌流派,结合了当时的自然坏境、战争现实、人文思想和人民价值观,以其内蕴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深层挖掘了唐朝社会边塞生活的本质。(固然,边塞诗中也不乏诸多夸张的诗句,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艺术情境的假定性也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鲜明的边地风貌给诗人们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形象,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自然风光跨越冰川、大漠„地理区域涵盖玉门关,黄金台„异域风物囊括羌笛,琵琶„人物形象刻画戍卒、胡人„对边塞事物的大量描写与感知取自真实自然反应真实, 这种物质的真实也是独属于边塞诗的特质与风格。

时代的激流衍生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冲撞着诗人的内心。对穷兵黩武的批判,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对征人远去的思念等等,无一不构成边塞诗的丰富内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为国捐躯的战士是时代的英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无辜无助的百姓是战争的牺牲品,“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牵肠挂肚的思念是不变的主题。 题材的真实与广泛是边塞诗整体风貌的重要体现,这点不容忽视。

二、倾向性——爱国报国展雄才,亦诉悲壮亦豪放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一首从军行道出了唐时多少文少骚客的心声。外敌入侵,我辈悲愤已!一曲边塞,抒卫国豪情!“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这些诗句中都不乏洋溢着的一种崇高感,是中华民族发出的掷地有声的强音,遒劲有力,响彻天际。


诗人都是以诗言志,以诗达情的,边塞诗从整体上来说就很好的表现了诗人和时代的精神风貌。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短短数语就把将士们英勇作战和抖擞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看来边塞诗不仅体现了诗人本身的情感倾向,思想倾向和审美倾向,也更多的反应了边塞的情况。将爱国上升到一种境界,豪放,激壮,磅礴都是属于边塞诗的特色,这也是边塞诗别具一格的包容性风格。

二、人民性——上阵男儿也有情,一腔热血遗相思

阳刚,大气无疑是盛唐诗歌的整体风格,可再雄壮的诗中也不免有细腻与柔情。然而容浪漫与郁勃,涵开阔与温婉,盖普遍与真实的诗歌怕是唯有边塞诗一种。我认为这也是诸多类型的诗歌中边塞诗最与众不同的一点。

就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两首诗来看“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征人远去上阵杀敌,独留少妇望眼欲穿,既不落于悲戚惨痛、哀哀怨怨的窠臼,又很好的表达了亲人离别的悲伤与无奈之情。 再看“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这是以闺中可怜的女性思念丈夫的角度切入,使大体风格为昂扬的边塞诗也注入了柔软的意境。

总而言之,瑰丽多姿的唐代边塞诗难以用一种或几种简单的形容词来概它的整体风格,但鄙人窃以为边塞诗歌的最大风格还是以雄壮、郁勃、壮、豪放等诸多风格所糅合的,最终表现了诗歌的社会特性的综合性风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c51d1a6edb6f1aff001f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