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的“历史时间”变奏——《狂人日记》与《希望》论

时间:2022-04-23 03:00:4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者:霍士富[1];王晶[1]

作者机构:[1]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710049 出版物刊名:甘肃社会科学 页码:193-199 年卷期:2018 5

主题词:鲁迅;“死者”的希望;均质时间;悲剧命运



摘要: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即已表明“希望是在于将来”的“历史时间”观,到“人与时”后,是一语道破:“将来好的,跟我前去。”可是,行进到《野草·希望》中时,“我”对时间的认知意识则将目光转向“过去”,变为“希望”潜伏于“充实的过去”。此后便通过一系列“哀悼”散文,将“希望”的目光完全转向“记忆”中的“猛士”身上。从“狂人”喊出“救救孩子”,经“夏瑜”式的虚构“身外的青春”,到悼念在暗夜中英勇牺牲的“青年”,鲁迅文学从未中止过对“身外青春”的探寻。但文本中的“人物”经常伴随着“死亡”情结或心理上的绝望,由此反激出一种死后之生或绝望中的抗争,最终完成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剧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d2e75c94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