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走日本》读后感 作者毛丹青,旅日华人作家。“他用虫眼一般的视点看到的是一个个的真实。”“他在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之中发现了真正的日本。”“他几乎是继鲁迅、周作人以来最富感性和悟性的知日派作家。”“他是中国了解日本的一位大侠。” 毛以其独特的视角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日本。以细微之处展现风情,于一组组随笔中流淌出微妙的异域体验。从繁华的东京到悠闲的箱根,从一杯咖啡到一只野猫,毛对其文化有着微妙的体验,他以自己独特的触觉感受着日本,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风情国度。他把东京比作一个巨大的鸟笼,笼子里有一群被陈为乌鸦青年的人。他眼中的京都是如此的古朴典雅,透着一股恬静安逸的味道。“清晨走在石屏小道上,青灰色的石板泛着朝露的微光,小道两侧老式的木屋被称作‘町家’,显然仍在湿漉漉的睡梦中不曾醒来„„” 有一个个小故事,有日本风貌观感,有学、说、写日语的体验。有异域悬念、风情实录和文事清流。他的文字表述形象、说理清晰,看他的书犹如跟着他到日本游历感受了一番。 其中有一篇题目为——大江健三郎跟我说:今天看见了永远的地平线。讲的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到中国拜访中国作家莫言,毛作为引路人。莫言老家在山东。大江先生看着窗外飞掠过去的树木、田野说:“地平线有时能解放一个郁闷的人。”我们知道日本是多山岛国,没有一望无际的草原,甚至较为开阔的空地都很少。所以日本人很少有一望无际的舒畅和极目远眺的快感。我相信地域地形是会影响一方人的性格习性的,所以对于老家在峡谷里始终没有见过地平线的大江先生来说,看到中国山东的广阔地时有一种郁闷得以排解的畅快。相反,对小时候放牛,肚饿时就朝天边望,看那白云就想起白馒头的莫言来说,地平线就是一饥饿的感觉。 在快节奏的日本,在讲究论资排辈的日本公司,加班为常事的上班族压力是很大的。从这本书的两小篇文章中也可看出这一点。其一题为呕吐的野猫,讲的是一个被公司劝退的中年人有一天出去偶遇一只熟眼的猫,是那只常去他们家院子翻找垃圾袋找食的猫。他跟着它到了一家珠宝店,只见它悠然进入店内,一跳就跃上那珠宝店的柜台,一口吞下了颗珠宝。他进店一瞧,那颗珠宝价格不菲。于是中年人对那只猫起了歹心,准备好套子准备抓住那只野猫要它吐出那块宝石。很晚那猫才步态悠闲地出现在他家院子,那一刻,中年人盯着窗外一眼不眨,失意的语气说:“野猫多自在啊,它走起路来都那么悠哉游哉,谁像我们这好人呢,天天奔波,早上挤车,拼命为公司工作,到头来还不是被公司一挥手就劝回了家。我真羡慕他们啊。”说着,他哀伤的面孔露出一丝杀机。“一只野猫每天多悠闲啊,而我呢,退了休,拿到的年金还不够每月还房贷,我干脆就不如一只野猫,它现在那个肚子比我这么多年的辛苦要值钱得多啊„„”他声音低沉。结果呢,那只野猫就在他要动手的时候突然全身颤动在原地打转,一番折腾后吐出一个东西然后走了,然而,那不是宝石,是一块石头。 还有一篇是描写毛在日本一家公司供职时,每天加班然后飞奔着去赶搭末班车的情景。从末班车上下来晕乎乎地往住处走,买杯自动贩卖机的咖啡,提提神,转出车站楼梯正要找哪有垃圾桶扔空罐,黑暗中看到阶梯旁的墙头排放着一排什么,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排空咖啡罐。想必这也是那些每日劳苦工作的人们怀着一般难言的心情放上去的吧,于是,作者也将他的那个放在行列之中。 日本人爱吃酸梅饭(就是一碗白米饭的堆出来的尖上放一个酸梅,粉酸梅在热白米饭的蒸腾下开始泛红),因为酸梅红了,像红色的圆,在白白的米饭上像白日和太阳,像日本国旗。有时候喜欢一种食物不一定是因为它的味道,还可能是因为它的象征意义。这让我浮想联翩,有时候看书不一定是对它的内容感兴趣,可能是被它的表达吸引,也可能只是享受阅读时的宁静。音乐有时候听的不是旋律而是词。交谈有时候不为交流而是一种形式„„表象之下,真正的意图或需求有时不是我们能用常理推测的,它有它的故事。 日本的婚丧礼服都是黑色的,“日本的黑色与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日本的寺院很灰暗,他们把寺院大堂叫“御影堂,“日本人对影子概念的理解和布置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坐新干线的两个感受,一是近200公里的时速引起的视觉气压让你不停地咽唾沫,二是看新干线,它的尖鼻头车型,特别是车站站位排满新干线尖鼻头时,站台上等车的日本女人的黑伞(不知现在还是否),看风驰电掣飞速行走的新干线更是不可或缺的体验。 书最后附录了作者到北京大学的题为《双语写作是如何影响我的思维的?》演讲稿。在此摘录几句对我较有启发的话。“对于静态的母语记忆现实来说,非母语的表达却是新鲜的,跃跃欲试的。”“只要双语站立在你记忆现实的门口,它们就是两条所想所思的出口和路径。这路径不是互不相干的平行道,而更多时候他们相互缠绕,枝条分明而又盘根错节。”“不同语言的运用是对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冲击和挑战。”“初学日语时,从基础词汇开始一直到习惯用语都必须牢牢记住。”“所谓记录或者数据,这些与真实搭起来的桥梁,或曰实证,在我看来都是与真实的交谈,就像我们人与人手拉手交谈一样,从内心涌出亲近的感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36ea40202020740be1e9b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