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中古诗词的畅想---杜甫《登高》赏析

时间:2022-11-30 08:10: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言教学中古诗词的畅想---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经常在我们的语言领域的古诗词诵读和主题中出现。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此时杜甫已是55岁高龄,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诗人在西南漂泊八年之久,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内心的无限愁闷,诗人在重阳节抱病登上夔州(现重庆奉节)江边的高山,写下此诗,这是一首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远眺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中罗列六种自然事物,每种事物后边都用一个字或词加以形容,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诗虽然没有一句写登高,也没有一个字点名秋天这一季节,但句句不离登高,字字饱蕴秋意。时当深秋,因为登台,台高,故愈觉风大,所以说;登高仰视,晴空万里,所以说;夔州一带,山高林密,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郦道元在《三峡》中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闻猿声而;再向远眺,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诗人抓住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入诗,构成了一幅悲凉萧瑟的画面,流露了诗人心中无限凄凉。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从大处落笔,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描绘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落叶飘零,无边无际,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面对此景,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枯叶飘零,仿佛在告诉诗人生命的短暂与逝去,滚滚江水又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人得生命是如此的渺小短暂,但时光流逝,又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诗人也将坦然,豁达的面对这一切。此两句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既写出诗人面对人生苦短的无奈悲苦,又有诗人坦荡开阔的胸怀,营造出苍凉悲壮,雄浑壮观的意境,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诗句紧扣悲秋两字,抒发诗人内心无尽的悲苦。

万里------离家万里,极言漂泊之苦;悲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景引发诗人身世飘零的悲叹,慨叹凄景之苦;常作客-----极言游子羁旅他乡时间之久,更见思乡思亲之情切。百年多病------一生苦难,体弱多病,极言多病之苦;-------孤身一人,极言孤独之苦;登台-----点题,登高望远,满眼凄凉的景象,更勾起心灵深处的哀痛,。艰难-------社会动乱、遭遇坎坷、生活艰辛,苦恨------极度遗憾,两词极言艰辛之苦国难之苦;霜鬓------白发,是由苦恨所致,在着一字,更显苦恨之情日深,此极言垂暮之苦,壮志难酬之苦;潦倒------体衰多病,愁肠百结,心中的愁闷,极言失意之苦;新停浊酒杯------因病刚刚戒酒,诗人心中无限愁闷。适逢重阳,本想登高消愁,看见的确实满目秋色,结果是愁上加愁,此景此情,诗人怎能不想起以酒消愁呢?然而由于因病断酒,悲愁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此句又极言停杯之苦。

此两联尽写了诗人身受的十重悲苦,而诗人将此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歌以字为核心,全诗以悲景入诗,以悲情结诗,诗人抱病登台,本欲登高遣悲,但面对悲秋之景,又增新悲,诗人回顾一生,悲苦异常,本欲借酒浇悲,却无奈疾病缠身,又添悲苦,此景此情,怎一个字了得!

全诗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语言凝练含蓄,格律工稳严整,格调雄浑高亢,慷慨激越,浑然一气,古今一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403e9b586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