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华”的非比喻用法

时间:2022-09-20 18:17: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华的非比喻用法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现在研究《诗经》比喻的人常常把《诗经》采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归纳为比喻,这是不妥当的。比喻是发展变化的,《诗经》中非用比喻的情况,经过发展变化可能会具有比喻意义,但不能把这种发展变化后具有的比喻用法简单地归纳为《诗经》用比喻的情况。现以《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为例,阐述《诗经》中的非比喻用法。



标签:《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华 比喻

《诗经·周南·桃夭》是一首祝贺新娘出嫁的诗,全诗以桃枝的弯曲、桃花的烂漫、桃实的丰硕、桃叶的繁茂起兴,引出女子出嫁这一事件。这首诗以桃花起兴,依次推断,女子出嫁应在春天,正值桃红柳绿的季节。全诗三章,按照桃花、桃实、桃叶的顺序依次起兴。”[1](P31)桃枝、桃花、桃实、桃叶,是被描写的自然景物,用来渲染女子婚嫁的气氛和交代女子婚嫁的时间季节。在这里,“之子是泛指,是具体指某一个女子。宜其室家是对之子于归的祝愿或肯定,用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每章先描写景物,再写事件,后抒发思想情感,类似于现代散文写作的一种大体模式。



然而,有的学者认为灼灼其华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在《诗经》中,诗人多用花草树木充当喻体。首先用花草喻人,特别是比喻女人。如《桃夭》:‘桃之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的‘之子’是指新婚女子,作者用艳丽的桃花比喻新婚女子的美丽,比喻少女的馨香和青春的气息。”[2](P56)“《桃夭》分别以桃枝、桃花、桃叶作比,色、彩、味俱美,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那艳丽盛开的桃花,那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桃枝,使人联想到新娘艳若桃花的面庞和秀丽窈窕的身材;那低垂的夭夭桃实和浓厚的桃荫,使人联想到新娘的曲线美和浓厚的青春气息。全篇的比喻绘成一副‘绿叶成荫满枝’的图像,比喻新婚之后的多子多福。”[2](P5657)引文作者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基础上,认为《诗经·周南·桃夭》,桃花比喻新娘的面庞(想象出的),桃枝比喻新娘身材(想象出的),绿叶成荫满枝比喻多子多福(想象出的)。如果说用桃花比喻新娘的面庞,还可以让人理解的话,那么桃枝身材的比喻、绿叶多子多福的比喻的确让人费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何在?在形态上相似,在神态上相似,还是在事理逻辑上相似?好像都有些勉强。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方面的相似性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3] (P233)其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主要是指三个方面的相似,或是指外在形象(形貌、色彩、声音等外在形态)方面的相似,或是指神(心理感受)方面的相似,或是指道理(事物内在逻辑)方面的相似,简称或形似,神似,或理似。如果两事物不具备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面的相似性,就不能使用比喻,相似性是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纵观《诗经》中采用比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40befc37e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