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还珠”典故源流及其意义研究

时间:2022-11-07 10:10: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合浦还珠典故源流及其意义研究

【摘 要】合浦还珠典故源于东汉合浦太守孟尝的故事,最早见于《后汉书》,歌颂了孟尝为官的清正廉洁。合浦还珠典型且出现多种变体形式,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应用,这一典故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合浦还珠 源流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9003702 我国典故可谓浩如湮海,来源庞杂,或来源于历史故事,或来源于宗教故事;或取自诸子百家,或取自野史小说。典故深刻而广泛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从文学、民俗学、历史学等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典故,已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各种专题典故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以反腐倡廉的典故为例,广为人知的就有不贪为宝四知一钱太守贪泉羊续悬鱼两袖清风等。这些典故的研究不仅具有文化价值,同时也为国家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本文选取反腐倡廉专题典故之一——“合浦还珠来研究,以求获得一定的文化价值以及积极的社会意义。 合浦还珠典故溯源

《艺文类聚》卷八十四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曰:孟尝为合浦太守,郡境旧采珠,以易米食。先时二千石贪秽,使民采珠,积以自入,珠忽徙去,合浦无珠,饿死者盈路。孟尝行化,一年之间,去珠复还。

《后汉书·孟尝列传》载: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而海出珠宝,旧采珠以易米食。宰守贪求,使民采珠,积以自入,不知极,珠遂渐徙于交阯。行旅不至,民皆饥死。尝革易前弊,不逾岁而去珠皆还。上闻徵之,尝归,民吏攀车恋之也。

根据现存文献检索得知:合浦还珠作为固定的典故形式首次出现应当是在《管子·轻重六国蓄》中:桂林,秦所置郡。属县有合浦,即今广东合浦县。沿海古产珠。东汉孟尝为合浦太守,珠去复还,世因有合浦还珠之传说。尽管《管子》的成书年代尚有争议,但成书最晚不超过汉代。此后,合浦还珠典故广为流传并出现多种变体形式,广泛应用于后世各种文献著作中。 合浦还珠典故释义

合浦还珠这一典故说的是东汉合浦太守孟尝的故事。东汉合浦郡(在今广西)盛产珍珠,当地百姓因土地不产谷实,多以采珠为生,通过贸易换取粮食及日用品。但是这里的宰守多贪贿之辈,为了榨取钱财,责令采珠人无限度地采捞,竟使合浦的珠蚌迁徙至相邻的交趾郡去了。百姓失去了生计,贫者饿死于道。孟尝奉命到合浦当太守,采取措施,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返,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而孟尝,直至病谢离任,身在珠乡,位居显位,不染贪珠积财之污秽。孟尝的名字,就一直与合浦珠光炳耀史册,至今未减光辉。合浦还珠一词已融入为官清廉的精髓,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比喻物之失而复得,或人之去而复返,也常用来颂扬官吏的勤政爱民与清正廉洁。

合浦还珠变体形式考察

合浦还珠这一典故在后世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的变体形式,如:还合浦珠、还珠合浦、暗珠还浦、合浦珠、还珠、还珠浦、还珠守、珠浦使、珠归合浦、珠还浦、珠浦、珠徙珠环、官廉蚌蛤回等。


合浦还珠典故形成之初,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仅出现于部分散文中,用法单一,变体形式较少。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合浦珠合浦珠泉这些变体形式,用来咏宝珠,或赞美官吏治理有方。例如,庾信的《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铭》中写道:盈尺青铜镜,径寸合浦珠。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诗歌以及各种文学体裁的发展,合浦还珠出现了更多的变体形式,如:官廉蚌蛤回、还珠、合浦还、珠还合浦等。这些变体形式大量应用于各种文体中,借以歌颂官吏的清廉,合浦珠的华美。例如,《全唐诗》第二八一卷中记载:不是灵蛇吐,非缘合浦还。陈陶《题赠高闲上人》中写道:珠还合浦老,龙去玉州贫。

在宋辽金元时期,合浦还珠典故变体形式及用法较前代没有大的变化,在继承隋唐变体的基础上出现了变体暗珠还浦珠还浦还合浦珠还珠合浦等形式,大多应用于诗词中。在陶弼《还珠亭》中载有:合浦还珠政有声,使君方似古人情。

明、清及民国时期,合浦还珠以及其他的变体形式都已定格,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珠辞合珠徙珠环形式。在这时期,这些典故大量出现在小说、戏曲当中,在《双珠记》、《飞丸记》中多有运用,并且出现以合浦珠为线索,写才子佳人故事的小说《合浦珠》。 各个时期的文化传承人,在珠还合浦的基础上相继创作了许多体裁和风格不同的文艺作品。如:神话粤剧《珠还合浦》、历史剧《合浦珠还》以及《珍珠与太监》、《珠魂》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源源不断地汇进合浦还珠的传承长河。

然而,我们传承合浦还珠,仅这些作品是有遗珠之憾的。我们应该走进故事深处,探究它最璀璨的亮点——珠蚌的奉献精神,以及孟尝的清正廉洁,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传承。 合浦还珠典故内涵考析 1.清廉德政与好官孟尝

合浦还珠典故之所以流传千古是源于这一典故的主人公孟尝。据《史记》记载,孟尝是东汉时人,会稽上虞人氏。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祖孙三代都当过郡守一级的官吏,而且美名远扬。孟尝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便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青年时代,孟尝在家乡上虞郡担任户曹吏,后凭借自己的品德和才学,先后被举荐为孝廉和茂才。两汉时,历史机遇使他担任了合浦郡太守,便有了后来世代相传的合浦还珠从此,孟尝的美名便与珍珠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孟尝在合浦郡当了十年太守,鞠躬尽瘁地为百姓谋福祉,操劳过度而生病,不得不请求辞官还乡治病。孟尝离任时,当地的官绅和普通百姓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官府门前,苦苦地哀求他继续留任。面对万民跪泣的感人场面,孟尝知道自己不可能在白天离开合浦,只得趁夜色换上百姓的便装,扮作商人,乘船逃离了合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逃官

合浦百姓为了纪念孟尝,同时律贪革弊、警醒后人,自发集资修建了孟尝祠、还珠亭和海角亭。并且因为孟尝的缘故而把合浦改称廉州,直至今天合浦县中心城镇也叫廉州镇,足以表明合浦人民对清官的深厚感情。明朝廉州府副使甘泽为此还写诗赞叹说:为官合浦去珠还,万古流芳天地间。富贵心轻犹敝屣,贞廉名重并高山。来时岭外神明惧,去时辕前父老攀。自是仁民恩到骨,至今祠屋祀天南。

身为封建官吏一员的孟尝,能够抵御金银珠宝的诱惑而清正廉明,实施利国利民的政策,实为后世所应效仿的典范。 2.神物通灵与生态平衡

在史籍文献记载中,合浦珍珠曾有过四次迁徙。第一次是在东汉顺帝时期,因地方官贪污、暴敛,珍珠遂徙于交趾郡界;第二次是在唐朝天宝元年至乾元元年,因官吏无政,珠逃不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424ba31b4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