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说课稿 教师编教招面试初中语文

时间:2023-03-21 18:38: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诫子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是题目是《诫子书》。根据新课标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诫子书》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同一单元的文章还有《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该单元旨在通过了解不同人物的抉择和事迹,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而获得人生的启示。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文章短小精悍,意味隽永,向子女诉说了修身立志与惜时治学的道理,其爱子之情和劝勉之意溢于言表。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学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二、说学情

只有了解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七年级的学生在六年级的时候已经接触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合他们学习,,但他们对文章的逻辑和论证方式不易理解,需要教师加以指点。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为本节课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朗读并背诵全文,理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全文,朗读、背诵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家书中对儿子寄予的深深的爱和劝勉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理解和学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为我的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在家信中流露出的对儿子的爱和劝勉之情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此次教学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此次说课的重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我将采用谈话法进行切入,具体如下:

大家都听过“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故事吧?故事中的诸葛亮博学睿智、有远见,诸葛亮一生不仅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名垂青史,也以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影响后世,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这样的导入学生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板书题目)

(二)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首先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诸葛亮,而后我进行适当补充和强调。


然后请同学们听教师范读,之后学生大声朗读全文并划分句子节奏,我也会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为例进行节奏划分的指导,“夫”在文言文中往往是句首发语词,表示发端,要断开,而“以”是介词,可以作为划分前后的依据。

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就对作者有了了解,对文言文的节奏和朗读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学会了一些朗读断句技巧。

同时,我会着重强调以下重点词语的理解: 1、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

2(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3、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4、养德:培养品德。

5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6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致,达到。

7、广才:增长才干。 8、成:达成,成就。

9、淫慢:惑乱懈怠,过度享乐。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励,振奋。 10、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修养性情。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我会首先让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懂的先与同桌沟通交流,这时我会走下讲台察看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适时指导,然后拿出“成学”等字词进行集中讲解。

这样,学生就扫清了阅读障碍,初步理解了文意,为接下来的深入理解打下了良好基础。接下来,我会提问,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诸葛亮告诫了儿子哪几个方面的事。

学生可以得出文章写了修身、治学、惜时三个方面的事(板书)。

通过这一个小活动,学生就会对文章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时,我会顺势进行提问,那么修身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通过思考,学生可以得出,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句子看出。

成学的条件是什么?是否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说一说自己的理解?通过思考,学生回答成学的条件是立志、勤奋与宁静。(通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可看出,治学也就像我们现在的学习,先要制定一个目标,有明确的志向,还需要有一颗宁静的心,不以一时的成败来动摇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贵在坚持,贵在勤奋。)

紧接着,我会抛出自己的问题,修身与治学是否是截然分开的?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最终引导学生体会到:修身与治学不是分开的,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做人与治学是相辅相成的,学习需要立志,需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这样才能广才、成学,也才能治性致远,《礼记》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这样的道理。

这样,同学们就能将治学、修身结合起来去思考,真正做到不偏不倚地理解作者观点。这样,通过深入研读,学生就由浅入深地对文章的内容和层次有了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4bb62d8bf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