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伯龙根指环》多学科专题论坛 作者:韩锺恩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 韩锺恩 编者按:在2013年纪念瓦格纳诞辰200周年之际,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第四届音乐学术季活动期间,以音乐学写作工作坊名义,举行《尼伯龙根指环》多学科专题论坛。针对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指环》,集西方音乐史、音乐分析、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多学科视角,8位在读硕、博士研究生分别通过史料研究、技术分析、临响描写与经验表述、神话叙事等各自学科作业方式对史诗风格样式、音响技术形态描写、感性声音结构表述、神话寓意结构分析等问题展开研究。本栏目最后附录为8位专家学者与导师对8篇硕、博士发言论文的点评。 为推进音乐学学科建设以及研究生教学与科研,藉瓦格纳诞辰200周年之际,在我的主持下,以音乐学写作工作坊名义,2013年11月8日上午,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了《尼伯龙根指环》多学科专题论坛。 该论坛系2013上海音乐学院第四届音乐学术季系列活动之一,音乐学术季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上海音乐学院中日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得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内涵建设项目交叉平台建设(音乐学)、上海市高校一流重点学科(B类)资助。 此次活动举行,适值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西方音乐史与音乐美学方向研究生以及导师来上海音乐学院交流,同日下午,即安排他们做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写作报告[2];次日上午,上海音乐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以及参加此次活动的专家学者,又以自由论坛方式就研究生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 音乐学写作工作坊,是我近年来依托学科建设所倡导并践行的一个研究生培养模式。自2007以来,经过几年来的实际作业,已收到良好成效,并产生一定影响。以多学科规模作业方式针对与围绕同一对象展开研究,几乎可以说是首次。之所以可能的原因,一在对象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指环》本身直接给出的多重性质(不同维度及不同侧面);二在研究本身愈益呈现的学科诉求(跨专业多学科);三在我倡导并践行多年的音乐学写作工作坊机制本身由雏形渐趋成熟的见证。本次专题论坛,集西方音乐史、作品分析、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多学科[3]共同作业,其中,最具学科意义的,无疑是以学科各自独特方式展开的研究。 8位在读研究生,分别从各自学科立场出发,就《尼伯龙根指环》中相关学术问题发表演讲;与此同时,8位导师,分别就学生演讲以及相关问题进行现场讲评。 演讲人:谌蕾(2012级西方音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燕迪教授)《瓦格纳〈指环〉音乐语言与戏剧观念的变化——创作中断前后比较》(提交论文:《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音乐语言与戏剧观念的变化——创作中断前后比较》),讲评导师:陶辛(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演讲人:瞿枫(2012级西方音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孙国忠教授)《〈齐格弗里德〉的音乐风格与“象征主义”》(提交论文:《〈指环〉与象征主义——以〈齐格弗里德〉中的音乐象征手法为例》), 讲评导师:孙国忠(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演讲人:严逸澄(2013级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钱亦平教授)《作为结构方式的无终旋律——以〈指环〉四联剧为对象》(提交论文:《作为结构方式的无终旋律刍议并及瓦格纳音乐结构观探讨——以四联剧《指环》的两幕场景为对象》),讲评导师:钱亦平(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演讲人:李鹏程(2012级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第一导师:陈鸿铎教授、第二导师:韩锺恩教授)《交响化的戏剧、戏剧化的交响——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终场与〈齐格弗里德牧歌〉比较分析》(提交论文:同演讲题目),讲评导师:杨九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演讲人:李明月(2013级音乐批评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韩锺恩教授)《“献祭”之隐喻:〈众神的黄昏〉终场的多层声音与多重感知》(提交论文:同演讲题目),讲评导师:宋瑾(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演讲人:郭一涟(2012级音乐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韩锺恩教授)《何以建构的绝对——针对瓦格纳乐剧〈女武神〉终曲的二次探讨》(提交论文:同演讲题目),讲评导师:林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演讲人:李亚(2013级音乐人类学方向博士候选人,导师:萧梅教授)《一位人类学家的目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论神话与音乐》(提交论文:同演讲题目),讲评导师:洛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演讲人:关冰洋(2011级音乐人类学方向博士候选人,导师:萧梅教授)《聚流为终,移形成迹——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的音乐人类学解读》(提交论文:《半熟·惠流·动静——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的实验音乐民族志》),讲评导师:萧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事后,我就此再作思考,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一、如何以不同学科各自方式针对与围绕同一对象,这次演讲牵扯四个学科方向,分别为:西方音乐史通过史料研究方式侧重史诗风格样式研究,作品分析通过技术分析方式侧重音响技术形态描写,音乐美学通过音响描写与经验表述方式侧重感性声音结构表述,音乐人类学通过神话叙事方式侧重神话寓意结构分析。那么,能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如何在音乐学写作中具体落实写声音写经验写历史写文化的可能性。 二、能否通过多学科观照凸显瓦格纳音乐的结构力与感受力:主导动机的结构驱动,主导动机的音响与戏剧考源,主导动机的直觉位阶;无终旋律的和声调性依据,无终旋律的感性通道;半音技法的类别趋势,半音技法的经验扩张;音乐戏剧理想是否并如何实现?之所以是音乐即戏剧:用声音写故事,用戏剧写音乐。 三、针对与围绕论坛演讲以及现场讲评的再讨论,以推进研究生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进程中,不断呈现的技术问题、艺术问题、学术问题,并通过教学相长与师生互动,依托音乐学写作工作坊平台,去共同引领学生潜入学术深水区,并坚定不移地依靠他们来打造学科梦之队。 四、通过学科语言的寻求探索多学科规模作业的可能性,再通过跨学科方式实现升级版的规模作业与结构衔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4d4c0dd1b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