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和风筝人教二上(说课稿)

时间:2023-03-08 19:08: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纸船和风筝》(第一课时)说课稿

宋诏桥小学 张晶晶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宋诏桥小学的张晶晶。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上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纸船和风筝》的第一课时。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让山顶上和山脚下的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今天,我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幸、福、扎、抓)。正确朗读全文,有感情地朗读16自然段。能体会到朋友之间友情的珍贵和美好。

二上的小朋友,刚刚从一年级升上来的,他们的听课、读书、写字习惯等等都还在初步养成阶段。因此,在我们低段的语文课堂上重视习惯培养、重视兴趣激发都是很重要的。段的语文课以识字写字为重,而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笔画纵横交错,结构复杂繁多,因此我们老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在语境中,在朗读中,轻轻松松地识字,注重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

下面,我就对我这堂课的几个设计意图作一下简单的说明: 一、读中识字,让学生成为乐学者。

要想让学生成为乐学者,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课之伊始我拿出了我亲手做的礼物——纸船和风筝,并告诉学生只有课堂上听得认真和会动脑筋的小朋友才能得到老师的礼物,无形中给学生今天的学习提出了要求也给予了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要想让学生成为乐学者,还要让学生的学习深入浅出,层层递进。我并没有将今天学生要认识的8个生字一股脑儿地全部出现,而是遵循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先和8个生字打了招呼,接着在交流难读句子时又与这8个生字见了面,再是读词语中更是和8为生字混熟了眼,这三次都是“集中”,但这集中不是光光生字的集中,而都赋予了生字不同的环境。接着,在理解阅读时分散识字,又适时地让学生对生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学习生字“扎”,我试着打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告诉学生“扎小辫”也是这个扎,就是捆和绑的意思。学习生字“抓”更让学生动了动手,有了亲身的体验,深刻的认识到抓是个动词,是提手旁的。在学习“幸福”这两个字时,不仅让学生记了记字形,特别是“福”还让学生结合看古时候的字认识“示字旁”,通过让学生说说在哪里看到过福和给福组词,深刻地理解了“福”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在读中识字,让识字的任务轻松不刻意,学生会成为乐学者的。


二、多种形式复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大家知道新教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认写分离,多认少写”,刚接触新教材时,我也会抱怨,这么小的孩子一篇课文要学这么多生字肯定学得快,忘得也快。那么,针对此,我想我们应该尽量在一节课的不同环节运用多种形式的复现,让学生能够在遗忘之前牢牢记住它。当然,我们也应该在课外也要注意已学生字的复现和运用。课堂上,我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让学生离开过生字朋友,而是想尽办法让学生多与生字朋友打照面。在课堂的不用环节我运用了复现:从开始的初读课文到交流难读的句子,到读词语,到朗读理解,到写字,到读诗歌,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生字朋友,简言之,就是从文到句到词到字再到另外的文都渗透着识字教学。并且在复现时运用了多种形式:自己认,交流读,集体读,小老师读等等。还尽量调动学生的感官:读一读、贴一贴(比如“漂一漂”和“飘一飘”的理解)做一做(比如“抓”的理解)、看一看(比如“福”的理解)等等。我想只要我们老师动些脑筋,学生一定能记住要认的生字,并能学得很好。

三、抓住汉字的特点,让识字课充满人文内涵。

我们中国的汉字真的是一件瑰宝,如果你不识这宝,就会被它纵横交错的笔画和复杂繁多的结构搞得头晕目眩的。那么,我想学生一定会比我们更头疼。如果我们识这宝,就应该去了解汉字音义形之间的联系与理据,去感悟汉字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让学生和你一起喜欢我们的汉字,学会欣赏汉字的美,对汉字的构成规律有一定了解,能主动去识字。这节课上,我也想努力去试试看,虽然只是一点点的尝试,却感觉心里很畅快。比如“扎”和“抓”我试着让学生知道这类用手去做动作的字往往是提手旁的。在记“幸”的字形时,学生也已经会运用较简单的方法来识字,比如加一加,利用熟字来学习等等。就有学生说是土加一个羊,少一横。另外,在写“福”在前,先让学生说说在哪里看到福,学生说在过年的时候家家门上贴倒的福,我告诉学生这表示吉祥,说明福到家了。让学生看古时候人们写的福,让学生深深的知道了示字旁的由来,也化解了示字旁学生总与衣字旁搞错的难点。后,对学生说“中国老百姓都很喜欢这个福字,能说几个带福字的词语吗?”我想这时候,学生对这个福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字的认识了,而且也多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汉字内涵的理解。虽然,学生或许只能感觉到一点点,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会坚持这么做的,教学毕竟要细水长流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的耐心聆听。

2006102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55a4268a98271fe910ef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