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对杜甫的生平及诗的赏析]

时间:2022-08-05 06:17: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杜甫的《蜀相》的赏析

唐代大诗人杜甫,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去世,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故在湘江上。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一、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逃出被叛军包围的长安,历尽艰辛来到成都。次年春,他专程游览了成都武侯祠,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蜀相》一诗。这是杜甫第一首通篇以歌咏诸葛亮为主题之诗。

二、诗句分析

“蜀相”即诸葛亮。刘备在蜀即帝位,册诸葛亮为丞相,故称。题做“蜀相”就把祠堂和祠堂奉祀的人物自然绾合。于起始即言“丞相”可见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慕。“丞相祠堂何处寻?”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倾慕已久。“锦官城外柏森森。成都以产锦著名,古时朝廷专门派一官员主管织锦,称为锦官。其城的西南部为古代主管织锦官员所居住,故后来称成都为“锦官城”“柏森森”形容柏树高大茂密貌,这三字既勾画了从远处眺望所见祠堂的风貌,又写出了祠堂历史的悠久,


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追思缅怀的情意。在字面上描述柏树之高大,意指孔明才大而不尽其用,并抒发自己大志未遂、弃不见用的无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春色和隔叶黄鹂好音,原本十分美好,加上这二字便呈现出无限寂寥之感。春色虽好,

但蜀相已作古往事亦成空,感物怀人之情跃然纸上。以上四句是对祠堂景物的描绘,接下来的四句转入论事。“三顾频烦天下计”引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频烦”通“频繁”,显刘备求贤若渴及诸葛孔明之殚精竭虑。“天下计”说明刘备并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天下苍生造访孔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因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了“天下计”占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进攻曹操,统一天下。“两朝开济老臣心。“两朝开济”者,即指先主时的开创大业和后主时的扶济危时。杜甫先前曾在唐玄宗手下为官,后又在唐肃宗手下为官,也算是官任两朝。虽然二人官位相差甚远,但诗人平生心迹颇与武侯相同。“老臣心”,指诸葛亮一生尽忠蜀国,不遗余力的精神。当时安史之乱未平,杜甫希望能有这样的人物出来辅佐肃宗,平定叛乱,恢复国家。殊不知,唐朝的盛世已一去不复返了。末句笔锋一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尽管诸葛亮英明干练,然为国事奔忙终至不支,最终病死五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然事业未竟,身先亡去,真乃千古憾事,令人心酸,不禁“泪满襟”尾联这两句抒写凭吊之感,反映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和痛惜之情。

这首七律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论事,感情贯注,诚挚悲壮,与诗人沉郁顿挫


诗风相符。杜甫是个多产的诗人,但写下如此多首歌咏诸葛武侯之诗,确实可以令读者探寻到不少杜甫个人的心志。所谓“英雄惜英雄”,从杜甫屡用三国典故,屡称先主、武侯之相契,更可以使人感受到杜甫心中真正的向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5a0cf781b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