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笔先 趣在法外 “意在笔先”,出自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意是指写字(书法)下笔之前须得先构思,了然于胸之后方可书写。郑板桥在其《题画》画竹题记一则中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说诗晬语》中说:“写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著墨也。惨澹经营,诗道所贵。倘意旨间架,茫然无措,临文敷衍,支支节节而成之,岂所语於得心应手之技乎”? 不唯写字作画,为文为诗亦须如是。 立意在下笔之前就应该产生了,这是一个既定的法则;但笔下流溢出来的意趣却不在法则之内,它考量的是一个人积蓄了多少的内力。说白了就是,你肚子里只有装了满满的墨水,能让你在构思之后,才能让你得心应手地将心中所想洋洋洒洒的表达出来。肚子里没货,或者货少了,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敷敷衍衍,枝枝节节 王羲之能写出十八个不同的“之”字,所以他能淡定而又笃定地写下“意在笔先”,郑板桥一生画竹,竹子的样子,他早已了然于胸,所以他追求“趣在法外”。那么如何能快速地进入到“下笔如有神的”写诗状态,无它,唯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 《红楼梦》中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桥段,林黛玉教香菱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大约是最捷径的办法了,多读古人的好作品,读着读着自然而然就能进入写作状态。 诗人们曾留句,方干说“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孟郊有“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而贾岛则“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写诗你只看到了诗人们人前的一挥而就,却不知他们在人后的萤窗苦读。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无论是爱写严谨格律诗的诗人,还是爱写古风诗并有信口拈来之势的诗人,都一定经历了“博观”的过程,到厚积喷发之时,方能口中笔下文思泉涌。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内心情感的表达。然而“不发乎情,即非礼义,故诗要有乐有哀;发乎情,未必即礼义,故诗要哀乐中节”。诗可以表达喜怒哀乐,但它又是需要节制的,这便是中国人的“中庸”。做人作诗,无外乎如此。 《诗经.周南.关雎》里写: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表现的正是君子的中庸。再爱也不过是白日的“琴瑟”与“钟鼓”“友之”,再思念也只是夜间的“辗转反侧”。而通过水中的荇菜左右流动的意向描写,表现了女孩子心思的摇摆不定,但是他是真君子,他克制地静静等待,等待互相靠近的两情相悦。 《关雎》的文字也是冲淡中和的,没有大起大落,一如那随波而动柔柔摆摆的荇菜。 所以,唐·释皎然在《诗式》中说“诗有四不”: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这既是诗的中庸。 “天以空而高,水以空而明,性以空而悟。空则超,实则滞”。作诗也是,“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惟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 诗要含蓄,要空灵,不可太过于写实。此境界唯唐·王维之《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可一语蔽之。 诗“废巧尚直”、“ 废词尚意”,写诗要自然率直,反对纤巧;诗歌重在意旨情致,不可堆砌华辞。如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中没有辞藻的铺垫,只用朴素的语言直叙,但是言辞间,故人情深却扑面而来。此所谓浑然一体,豪无斧凿痕。 《漫叟诗话》曰:"诗中有拙句,不失为奇作。如唐·韩愈之:“偶上城南土骨堆,共倾春酒三五杯”。 古朴、洗炼、节制、情真、 “穆如清风”,这即是古典诗词所追求的境界。 写诗和写文也一样,“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文心雕龙》里告诉我们,文章要写得首尾妥帖,条理清楚,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根据内容确定主体,其次选择与内容有关联的素材,最后选用适当的语言来突出重点。这样才能使文辞与内容相配。如果不先确定写作方法,只任意地追求辞采,那么不必要的内容就都会挤进来,废话就必然太多。 对于写作,除了平日多读古人作品外,平时对事物的观察也是至关重要的。诗人要写出真情实意的作品,与世界外物共情的能力必不可缺。 宋·李清照说:“遇一事、见一物,即能沈思独往,冥然终日,出手自然不平”。又王国维语:“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意在笔先 趣在法外”,开始积累的第一步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a0026f283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