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简析“空山新雨后”之“空” 作者:马南燕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08年第08期 王维诗《山居秋暝》首联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即山也,青山也好,远山也好,高山也罢,作者却偏偏使用了“空山”一词。从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有松林一片可以看出,“空山”绝非不长草木的光秃秃的山。而且从题目“秋暝”可以看出写的是秋天傍晚的景致,这也可以从诗的内容找到印证。一是“竹喧归浣女”,浣洗的村妇成群结队嬉笑归来,也可推知天色将晚;二是随着时间推移,“明月”出来了,这个时候望山,又刚下过雨应该有点朦胧了,但作者仍称之为空山,这“空山”解释为“空旷的山林”,即使字面上说得过去,也不太合乎事理,因为“空旷”有疏疏落落、开阔之意。那么作者为何执意要用“空山”呢?是否作者一时兴起?这一点可以肯定,不是,因为作者在其它几首诗中同样使用了“空山”一词,如《鹿柴》一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一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同样的道理,这里作者写“空山”或“山空”,不是客观写山中无一物。因为《鹿柴》一诗的后一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明确写到有“深林”。那么王维是为何要痴迷这“空山”呢?“空山”在这诗中又该如何解释呢?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朝政大权落到李林甫手中……是王维一生的分界线。李林甫为人奸险、口蜜腹剑,尤忌文学之士。王维是其政敌张九龄一手提拔,又享有诗文盛名,所以随时都担心遭到暗算。”(马积高著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第58页)此后为远祸自全,先隐居终山,后又在陕西蓝田购得宋之问的别业,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这一时期写下的作品。由此观之,王维笔下的“空山”应是主观的“空山”,是没有尘世的嚣喧、没有人打扰、没有官场倾轧的清幽平静的生活环境,是作者理想中的居所。作者在《山居秋暝》中用心描写了一幅清、幽、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农村人物活动相交织的牧歌式的田园风光画就是明证。 王维,“父早死,母崔氏虔诚奉佛二十余年,对他有较深的影响。”(马积高著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第58页)“中年后,遭遇过挫折与屈辱,更常将自己的身心沉浸在佛教的精神王国中,以求得超脱。”(马积高著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第64页)由此观之,写这些诗时的王维已经对“佛”与“禅”有了很深的理解。佛教讲究“空即色,色即空”,禅宗强调“刹那”、“坐忘”、“忘我”等,那么此时的“空”已非一般人理解的“空虚”、“空无”的意思。在作者王维看来,是因为自己心中空而无欲,所以清静、洒脱,能看透人生的世相,感受到天地间的宽广,发现了人生的大快乐,这才是他对“空”的理解。譬如他在《过香积寺》中有一句:“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意思指春霭淡淡缭绕山林,寺旁的空潭更显幽深,身心安然入静境,如制毒龙去妄心。也就是说,迷妄之心如毒龙难治,但清静的空寂的潭边环境可以让人身心宁静,解除迷茫。通过这,我们不难发现王维对“空”的痴迷,是他对“佛”、“禅”精义的痴迷,在政治险恶人生中找不到成功时,在清静无尘杂的自然山水中,他找到了人生的真正快乐。所以他眼中的山,不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64896e974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