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肺气肿哮喘之名方------苏子降气汤 导读:本方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学上用于治疗上盛下虚之痰喘,在临床应用中本方不仅治疗某些肺气肿有效,还对于某些心脏病的喘咳、短气、痰多、心悸,上盛下虚发生的梅核气病,胸痹疼痛,噎嗝等症,随证加减,都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方歌】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姜枣随,肺有寒痰肾有虚,宣降肺气能助肾。 【组成】 紫苏子 半夏汤洗七次,每二两半(各75g) 川当归去芦,两半(45g) 甘草炙,二两(60g) 前胡去芦 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各30g) 肉桂去皮,一两半(45g) 陈皮一两半(45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9g),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叶五片,同煮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随症酌情加减)。 【功用】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中医证】 肺实肾虚证(上实下虚证)。咳嗽,气喘,短气,痰涎壅盛,胸膈满闷,吸气困难,或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沉或弱。 【西医病】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肺实肾虚证者。 【方证分析】喘咳痰稀,是本方主症;下焦阳虚,痰壅气逆,是本证病机;胸膈满闷,舌淡苔白,是阳气不足,津气壅阻的辨证依据。下焦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脾运失职不能转输津液,水泛成痰,上壅于肺,气为痰滞,痰气交阻,以致胸膈满闷,喘咳痰稀。何以知为阳虚?除咳痰清稀可资佐证外,兼见舌淡苔白或滑腻,即属寒痰无疑。本方所治之证乃寒痰壅肺,肺气上逆,肾虚不纳所致。 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气虽主于肺,其根则在于肾。因为天阳之气藏于肺,水谷之气聚于胃,两气相并积于胸中者是谓宗气。宗气虽在于上,必须下藏肾中,借肾气摄纳主持则抟聚不散,始能产生气化作用。所以肺虽主气实为气之标,肾主纳气方为气之本也。 肺属金,肾属水,有母子之义,肺气下藏于肾,《道藏》称为“母隐子胎”。母子相亲,互相倚附,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阴阳升降,息息相通,何病之有? 然肾为水脏,中寄相火;如果水火相济,其气为温,是名“少火生气”,则肺气得悦,来就其子,是肾能纳气矣。 如果下元虚衰,肾水不滋,相火过旺,少火变成壮火,是名“壮火食气”,肺畏火克,母子相仇,则肺气不能下藏于肾;亦有火衰水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少火之蒸化,则留而为饮,上迫肺气,气不下达,亦不能下藏于肾。 前者变生火旺灼金之喘咳;后者变生阳虚水寒,肾冷津凝之喘咳,然皆统属肾不纳气。 苏子降气汤属于后者。它能宽胸理肺,温下利上,纳气平喘,使肺肾之气相接,母子相亲,津气重新输布,则以上诸证自可消除。 痰气壅肺,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痰阻胸膈,肺气不利,则短气,痰涎壅盛,胸膈满闷;肾虚不能纳气,或不能荣其府,则吸气困难,或腰疼脚软;肺实不能通调水道,肾虚不能主水,水溢于外,则肢体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沉或弱,皆为寒痰壅肺,肾虚不纳之象。治当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方用紫苏子下气祛痰,治疗痰壅气逆主症;复用前胡、厚朴、陈皮降气平喘,宽胸利膈;半夏、生姜燥湿祛痰,以此为辅,两调津气,祛痰下气力量为之增强。肉桂温阳化气,令阳气充则气化行,气化行则水道通,不致停蓄为痰。当归能治咳逆上气,配入方中,又能活血调营,诸药共呈调气、活血、行津之效。 甘草有调和诸药、缓其急迫作用,配入方中亦有所取。本方紫苏子、前胡、厚朴、陈皮、半夏、生姜等药祛痰降逆,调气行津,是治肺脾;肉桂温补肾命阳气,能助下焦气化,体现肺、脾、肾三脏同治的配伍形式。厚朴、陈皮调气,半夏、生姜行津,当归、肉桂调血,又是气血津液并调的方剂结构,在组合上是合理的。但是,必见阳虚怯寒而无表证,才能使用,与小青龙汤可兼表证者不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6fa1816e6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