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青少年问题研究探析

时间:2023-03-07 14:28: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点青少年问题研究探析

摘要:本文认为重点青少年问题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问题的定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重点青少年问题是社会问题,与社会转型和现有管理模式高度相关。本文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青少年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重点青少年社会问题应对策略

一、重点青少年问题

重点青少年群体,即闲散青少年群体、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和流浪乞讨青少年群体。该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极易与社会发展的正常路径偏离,由此对社会秩序产生冲击。因此,我们不能无视重点青少年群体问题。



重点青少年群体数量庞大。闲散青少年群体数量达2800万之多,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者115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5800万, 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60余万,流浪乞讨青少年群体数量为15万名左右。重点青少年群体极易越轨乃至犯罪,如不及时有效干预,则对社会稳定、社会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二、研究述评

重点青少年问题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青少年问题的定位研究、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1.重点青少年问题的定位

不同学科对重点青少年问题看法不一。有的学者倾向于从个体心理的视角将重点青少年问题简化为智力问题、情绪问题、意志问题和人格问题, 并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之进行干预。有的学者认为将青少年问题作为一个社会的问题即社会结构、人社会关系等等本身的问题来看待,是人们面对当今青少年问题的新动态不得不开始接受的一个视角,也是一些社会科学研究者正在努力作出说明的一种范式 在此,我们比较认同后者的观点,认为重点青少年问题是社会问题。



2.重点青少年问题的原因分析

⑴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将重点青少年问题的原因分为遗传和生理因素、庭环境因素、群体同伴因素和社会因素。 有的学者通过追踪调查证明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有显著相关关系。 也有学者从制度的角度看待青年问题,指




青年问题存在本身就体现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怀疑和挑战 有学者从社会支持的视角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认为缺乏社会支持会导致青少年犯罪,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则有利于预防青少年犯罪; 陶希东认为青少年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导致青少年问题的原因是公共政策的失衡。作者在分析了公共政策失衡在青少年问题上的表现后,提出了创新公共政策,解决青少年问题的策略。 笔者认为,无论是社会支持视角,还是公共政策视角,都触及重点青少年问题的实质,并根据其对青少年问题的认识,从社会的角度给出了应对策略。社会支持视角与公共政策视角因关注了导致青少年问题的社会因素,因而与社会学的解释模式颇为相似。



⑵我们的解释:我们认为以上诸种观点各有其优点,但作为社会问题的重点青少年问题的解释更应是宏大、急剧的社会转型与社会服务管理模式陈旧的结果。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转型。这个大转型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决策者不再着力于基本保障和平等,而是大讲‘发展是硬道理’致力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为了追求效率或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的最大化,其他一切都要让步,包括公平、就业、职工权益、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生态环境、国防建设等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仅用30年时间就走完西方发达国家100年的路程,由此,大量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以爆炸和放大的形式出现。青少年问题就是在此种背景之下出现的,而青少年犯罪则成为世界范围的难题和社会问题。重点青少年群体因其特殊性,更加成为产生青少年问题乃至犯罪的高危群体。



在青少年问题层出不穷,重点青少年问题急切需要解决的同时,现有的管理模式却无法应对。这是因为,我国当前的社会管理模式是传统计划经济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的产物,兼具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缺陷,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管理观念僵化保守,管理手段简单粗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简单机械地贯彻到社会管理中的结果导致经济中心主义泛滥,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在青少年问题上,名义上高度重视,普遍关注,实际行为中却出现了大量多头管理、相互推诿、实际工作空心化、边缘化,青少年问题日趋严峻的弊端和后果。



3.重点青少年问题的对策研究:针对的青少年问题的对策研究,大多集中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矫治。因为重点青少年问题的极端严重化的表现即为犯罪,因此,这一部分研究对于我们预防、应对重点青少年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的学者指出,家庭的小型化、家庭微观人际互动的变化,导致青少年问题的产生。因此,重建和睦的家庭关系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包括重点青少年问题的关键之一。 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但其缺陷在于忽视了导致重点青少年问题的更为重要的社会性因素。改善家庭环境,重建和睦关系等只是预防、干预重点青少年问题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根本性的手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6ffa25901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