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老家的情感故事随笔 编者按:出门在外,已好些时日。在外漂泊的日子,祝愿老家年年岁岁桃花相伴,抚平我恋家思乡情怀。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故事吧! 恋恋老家 王建华(汕头) 小时候,自打懂事开始,就时常听到父母亲念叨起老家,老家的民风,老家的亲戚,老家在什么地方,老家过年的情形,老家的房子,老家出产啥,老家的地名称呼,甚至老家哪个季节、田野上盛开什么花、种什么作物、什么瓜果成熟了,父母都不厌其烦娓娓道来,很多内容话题,不知重复了多少遍,许多细节反复描述,在父母的绘声绘色侃侃而谈中,老家是个富有魅力温馨、充满人情味、景色风光旖旎宜人、还有许多诱人的佳肴与各种美味食品的地方,让从小记事的我,对老家充满神往,在与小伙伴们玩耍交往中,也不时拿那个未曾踏足谋面过的老家,向他们炫耀。长大了渐渐明白,父母是在行施灌输教育,一方面是想让生长在外地的儿女勿忘家乡,培育老家观念,另一方面也是在抚慰自己那颗思乡恋家的心,每一次对老家的叙述,也是他们在向家乡倾诉。 父亲是位经历过南征北战军人,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随部队南下后,转业到广东南海之滨,从此就一直在广东工作生活定居,这位功勋卓著军转干部,平常最爱向孩子讲述的,除了“塔山保卫战”和“在首长身边警卫首长故事”外,就是他那“王家楼”老家,王家楼他的老父亲、已经逝世的母亲、兄弟、族亲,总是他的话题,他总不时叮嘱儿子,说要记住,你在咱王家楼是属“从字”辈。父亲一直有个习惯现象,就是每当睡熟时候,总会发出咕嘟叫唤,母亲解释道:那是老家胶东话“娘”的称呼,深睡中的父亲用山东方言直呼“娘”,这位身段魁梧、身经百战者的心灵深处柔软点,略见一斑,从这最自然的情感流露中,可见其对老家与亲人有着多么深沉的眷恋。 母亲是爷爷为父亲挑选的媳妇,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就这样离开了家乡,独自一人,路途上展转了一个多星期时间,才到达父亲所在城市,原本是以为结完婚后就回老家的母亲,也因此被组织安排留了下来,从此,老家就成了母亲挥之不去的依恋梦境。母亲极贤惠、朴实、勤劳,善良,待人真诚,家中所有活儿事情,从不需要父亲沾手,单位里与左邻右舍都喜欢与她亲近走动。母亲好客,最乐意招待山东籍军人,那时物质生活条件异常贫乏也艰难,母亲是节俭出了名的人,可是在接待招待这些军人上,母亲从不吝啬,竭尽所能,母亲说他们这些人远离家乡,难得吃得上老家口味,因而我们家也就成了附近山东军人最常来、最爱来的人家。后来慢慢明白懂得,母亲倾力所为,除了一份真挚乡情驱使外,从中还寄托着浓浓的对老家故乡的思念。 母亲的老家与父亲村庄相邻,母亲最爱絮叨的就是她那白衣庙老家的庭院,尤其是庭院墙旁的那棵桃树,一说到那棵桃树,母亲就特来精神,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说春天来了,那桃树一开花,特别漂亮,村里那些桃树,就数咱家的花开得好,喜鹊都爱落那枝头上,村里的、路过的都喜欢上咱家赏桃花,夸咱家桃花好看,那桃树结出来的果实也大甜。每当驻地桃花盛开时,母亲总会自言自语地说,咱家那桃树也该开花了,看到刮风下雨桃花被吹打散落时,母亲总会担心老家的桃树不知道会不会被风雨打折,有时在卖桃花摊档前,母亲会发怔喃喃自语道:咱家那桃花树那么长时间没打理了,也不知长成啥样子,可别招虫咬了。母亲老家已无至亲,那庭院那棵桃花树就成了她的思念寄托对象。 母亲终究没能再回去老家,从离开老家南下结婚后,直到终老异乡,再也没能踏入回到故乡,这是母亲未曾料到,也成为父亲对母亲的歉疚。孩子们陆续到来、家庭诸方面离不开母亲照顾、路途的遥远与交通不便、经济上的负担、一场接一场的_运动、加之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母亲再也没能回到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故乡老家,老家也成为定格于母亲人生终点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74509a56b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