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定位与现实意义_____谈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点看法

时间:2023-03-17 10:36: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

文体定位与现实意义

——谈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点看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本文的文体定位有误。文属于美国新闻分类体系中的“特稿”,与我国的“通讯”较为相似。联系特稿的文体特征可以实现对本文教学价值的恰当把握。但一线教师对本文的文体有两种错误解读:其一、为本文是极为特殊的新闻,价值在于对传统新闻的“出走”;其二、否定本文是新闻,归入随笔”一类。从现有教学设计及文本赏析看,更多的教师认可第一种观点。 一、《奥》的文体定位问题

据黄琳斌所著《国际新闻编辑》新闻按体裁可分为“消息、通讯、评论、特写、书评、访谈”。白贵、彭焕萍提出,在西方“新闻分成两大类:纯新闻报道(Straight news)和特稿(Feature 与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纯新闻报道不同,特稿通常会以娱乐化或者讲故事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信息”。虽然对于特稿目前还缺少统一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与纯新闻报道有着明显区别,这种区别与国内“通讯”与“消息”的区别有一定相似性。 由此可见,在西方,《奥》应归为特稿;按我国新闻分类体系划分则属于通讯。通讯的特点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段,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本文的实际情况与之高度符合。一些教师错误地将“新闻”等同于“消息”,进而根据消息“实、快、新、短”的特点将本文定为“异类” 二、 《奥》的主观性特点

白贵、彭焕萍认为,“特稿具有主观性、人情味、耐压性的特点”其中,主观性是指“记者通过主观化的信息呈现,将自己的情感与见解不加掩饰地直接传递给受众,让他们随着文章情节的起伏或喜或悲,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影响和改变受众对某一新闻事实的认知与判断的目的”

普利策奖在给本文的授奖词写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奥》中,作者以参观者的视角写集中营,既写集中营实况,又写“身边人”,呈现一个被感知的世界。这样一来,便可以使读者产生极强的代入感,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读者看到的世界都经过了作者主观取材和二次加工,实现主观情感表达与客观情景复现的结合。 三、《奥》的文学性审美特征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

从本质上讲,读者看到的“新闻”并不是新闻事件,而是“新闻话语”,即新闻工作者对自然事实进行加工后的产物。特稿允许记者用文学性的语言转述新闻事件。但需要指出的是,特稿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对真实的绝对忠实及对客观、公正态度的坚持仍然是特稿的核心取向。

作者对“奥营”的内部环境进行了较为忠实的转述,情感抒发也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并无虚构或扭曲之嫌。但转述的结果却充满文学性的审美特征,从文本的结构特征中便可瞥见一二。

文章以布热金卡的祥和之景开头,又最终以之作结。开头处给欣欣向荣之景冠以“最可怕”之名,这种处理如高天友所说,“形成了视觉感受与心理感受的超常组合”这种“超常”揭露出历史与现实之间隐性却难以革除的联系,使得读者感到压抑与情感上的强烈震撼。章结尾,一句简短而有力的“够了”结束参观,视角再次回到户外,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阴,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可以看到,文章开头与结尾处相互照应,有着极强的相似性——不仅所写之景完全相同,而且作者将主观的悲恸与不满冠之于景物之上的手法是相同的。 四、美国新闻的发展与《奥》的价值

“普利策新闻奖”组委会赞赏《奥》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肯定其“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的内容。可见本文的成功也正在于对特稿文体特点的恰当把握。 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师,夏德勇在对《奥》进行赏析时提到了本文与美国当时“新新闻主义浪潮”的关系。夏称,五六十年代美国所出现的“新新闻主义浪潮” 的“最显著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地刻画细节” 结语

聚焦于《奥》,其价值在于让学生知道“短平快”不是新闻的唯一特点,特稿(或者说通讯)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传递了作者的个人态度,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功能。这对于学生全面掌握新闻文体的特点,并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具有积极意义。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799efb752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