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需植根于教书育人的土壤》读书心得 本周田老师推荐的学习文章是《名师,需植根于教书育人的土壤》。该文抨击了当下教育界的急功近利现象——烂评名师。文中尖锐地指出:由各级教育部门评出的所谓“名师”,与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等这些长期在教书育人的土壤里,靠自己永不停息的探索和创新打拼出来的,没有证书的名师,还相去甚远!二者远不能同日而语!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名师需要不断的扎根于教学一线,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收到名实相副的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重视学校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成长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旋律;十八大更是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了教育发展的重要地位;足见对教师成长的重要。各地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了不少的台子。名师、骨干教师、首席教师等称号应运而生。可以说这些活动无可厚非,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师的成长,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成就教师起到了鼓励推进的作用。同时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成就的认可,对树立典型、提升教育形象起到了好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不能缩弱还应逐步的加强。新的职称改革也重视到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各级名师评选也都在强化专业素能。 在看到名师评选优点和长处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问题和不足;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其实是如何强化、如何管理和如何提升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把它作为晋升、晋职的资本,没有评选时努力创造条件尚能做到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一旦入选或提升就判若两人,课也不愿教了、工作也不思进取了,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不良心态。特别是“教而优则仕”之后,更是拈轻怕重,眼高手低,慢慢的落于平庸,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教师。回顾我们历年的名师或优秀教师,能不断保持进步像文中提到的魏书生、蔡林森、赵谦翔等著作等身、成就斐然的很少,真乃是“教坛代有新人出各领风骚一两年”。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不在名师评选办法,而在于运用和管理。 名师的短期效应或者是不能持久,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既有名师个人成长中的目标不明确,进取心不强,持续性不高等原因,也与我们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思路、评价方法、推进机制、用人机制等有着一定的关系。学校要加强对名师成长的管理,为他们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提出更高远的目标;名师本人也应不断努力。只有个人的成长和集体的引导契合统一,才能使我们的名师队伍不断发扬壮大,成就教师,推进教育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840b73aa4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