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握小学生作文“抄”与“写”的度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过“天下文章一大抄”,真是一语道破写作天机。可见“抄”的功夫不亚于“写”,甚至胜于“写”,关键是如何在“抄”字上做文章,把握好火候。 一抄 小学生阅历少,生活经历不多,要他们写出一篇达到要求的作文来真是难为他们了。写不出交不了差又怕被老师批评,无奈只得东拼西凑,硬着头皮乱写一通,实在不行就去抄。现在家长对孩子较重视,这资料那资料一大堆地买。从资料中随手拈来便是,省得绞尽脑汁地想,干干脆脆、轻轻松松一字不落地抄过来。这样既能交差,又能获好评,何乐而不为呢?倘若这样“抄”其效果就甚微了。要想有收获你就得在面批作文时给他加点“料”。如问:“你的作文写得好。”(肯定他的成绩,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你知道好在哪里吗?”(让他思考作文时怎样构思、选材、遣词造句,从中学到的基本写作技巧。)“你能把你写的作文说给老师听听吗?”(让他知道作文是怎样写的。)学生倘若一时说不上来,可留点时间让他看作文,再继续完成所提问题,直到回答到为止。这点“料”一加,“抄”就抄出味来了,“抄”出了一个作文构思过程、写作过程,更多的是素材的积累过程,为今后作文奠定了基础。 二写 “写”是我们语文老师最难教、学生最难学的一关。如何闯过这一难关,我认为还是要从“写”字上下工夫。语文教材上的课文 都是经过专家再三斟酌提炼后的精髓,所选课文多是与学生生活接近的文章,且都已归类。同一类内容编一个单元来学习,便于学生系统了解这类作品的特点,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样本。我们只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它的示范性、可仿性,然后让他们学着写、仿着写。如当学到许地山的《落花生》后,可布置与之相似且熟悉的植物——红薯。在写作前作一些比较、点拨后再写,他们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手了;当学到《猫》时,让他们学写狗;当学到《慈母情深》时,让他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去改写……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又驱散了他们对作文的恐惧阴影,还能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原来作文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的印象。就这样逐渐扶他们上路,扶一段时间,他们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作文。 多写多练,以练促写,写多了便写出一条“路”来。从“抄”到“写”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练的过程,是一个从积累到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吸收消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要好好把握“抄”与“写”的度,学生便会自己写作文了,而不再抄了。至此,教师的难教,学生的难学岂不迎刃而解了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897df0bb52acfc789ebc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