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电影也知道,只是都没看过。所以微微令人感到有些无奈和可笑的是,作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书的《苏菲的世界》,我二十岁才第一次读到。 可能是因为年龄,可能是因为浮躁,说实话,并没有从中得到太多的思考。所以写成一篇论文,注定要被笑话。随笔一篇,理解粗浅,见笑了。 一直庆幸自己在广东上学,无论初中还是分了文理科之后的高中,我都接受了较为全面的,而且是真正能够提高素质的教育。更感谢我的母校,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沉淀下来的思想和文化,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让我们有了得天独厚的思考触点和空间。 第一次有体系、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哲学问题,是我高二那年,17岁。 感谢我的政治老师,他对文化、对哲学的理解,敲开了我探索思想世界的大门。 很怀念那样的日子,跑图书馆翻《哲学史》,读尼采、黑格尔、萨特。 苏菲的世界,是作者在用一种荒谬怪诞的方式吸引着人们探索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并在这个过程中启迪思考。对于不太了解西方思想文化史的中国人来说,理解苏菲的世界,还真的不是件太简单的事情。然而无论是谁,在观影的过程中肯定会被这样的感觉所震撼: 恢弘的建筑和音乐; 不羁而迸发的思想; 思考和创造的冲动; 未知和悬念的挑逗。 这便也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 这部电影还勾起我关于高中的许多回忆。 说实话,来到中财以后,便深陷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之中,接触的是最为现实、残酷、符合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自然规则的世界。几乎没有选择,不能驻足,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不断前进、前进、前进。 王朔的《橡皮人》,是对这个世界的最佳抽象。橡皮人是这样的一群自我迷失的都市年轻人,一个“行尸走肉、寡廉鲜耻、没有血肉、没有情感、丧失了精神生活”的群体,就如工艺品,“被高高在上的观赏者轮流捏拿玩弄,被生活的泥匠用压力捏成各种形态”。 当然,形容自己“行尸走肉、寡廉鲜耻、没有血肉、没有情感、丧失了精神生活”是有些扩张了,然而意思也是一样的,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都如此: 无梦,无痛,无趣。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无聊,空虚,无病呻吟,或是神经兮兮,便成了常有的生活状态。 社会的成功取向、价值判断趋同一致,财经院校的学生更是单纯无比,只需要照着各种成功的“模板”,用你的一些东西填个空空,便总能是一个像模像样的“成功案例”。 在这里我甚至敢断言,这样盲目的追逐所谓的成功,照着别人走过所谓成功模式走,再成功也只能是有限的成功,顶多只是成功一时而不能成功一世,毕竟这些成功人士,大多是有所思考自己的人生状态,追求喜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罢了。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把这件事情做踏实做好,很多东西都是水到渠成、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事情罢。 模子里出来的“成功人”,的到头来反倒是迷茫了,“我是谁?”“世界是怎么样的?”“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然而顾盼回首了一番,发现人生已经过了绝大一半。更可悲的事情是,有些人至死也没有真正的活过。 这是何等的悲哀! 然而多少人在这个悲哀的泥淖里享受着啊。 真的是这样的。 用当下最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名利神马的都是浮云。 或许最爱说这句话的人们都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味,然而这句话本身确实货真价实的真理。 苏菲的世界告诉了我们,真正永存只有思想。 永存的思想,让我们在几千几百年以后还能够与鲜活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斯宾诺莎、黑格尔、康德、马克思等人面对面地沟通交流。 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才是哲学的外在意义。《苏菲的世界》里显然更多的注重于人生观的建立。萨特曾说,因为存在高于本质,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需要构建自己的人生。二十年前那个在山海关自杀的青年说他看到了人类的末日,他死的时候身旁摆着《圣经》和《瓦尔登湖》。他把人的存在构架于理想主义的层面是对幸福的绝对忠诚,但破灭之后却也是对生命本身了无意义的反证。正是因为人生的无望和迷茫,所以很多人便去探求于一种“超越理性”的关怀。维特根斯坦说宗教是人对痛苦的一种“解脱的渴望”,尼采说“上帝已死”,后来又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者“人说,要有上帝,于是便有了上帝”的调侃。其实对上帝的怀疑,也就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迷茫。很多身为基督徒的哲学家都有这样的矛盾,如果说理性是上帝的恩赐,我们是否应该用这种恩赐去探知他?我生命中曾有好几位跟我关系密切的基督徒,他们很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上帝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相信。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基于信仰的事实,却也能很好的给予他们现世的安稳,充实和幸福。 有没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知识实际上并不重要,能够成为哲学家的人也绝非普通智慧的人物。先进的哲学思想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个体来说,构造一个较为成体系的哲学世界同样重要,因为这个体系指导的,是我们的整个人生。 “我思故我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笛卡尔的这句话:思考是存在的最基本条件。 原引帕斯卡尔的一段话,我想我转述不出这段我读过上百遍,已经深深印在我的灵魂深处的话中的精彩: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不要做情感枯竭、才智枯竭、无痛无趣、面无表情、打到了站起来继续麻木前行、在人生的舞台一轮一轮来回打酱油的“橡皮人”了,这样的世界太可悲。 当然代价或许是你与世俗的“成功”渐行渐远。 如果你不想被时代的洪流冲退到石器时代,那么或许这是第三条路径: 做个叛逆的顺子。去取得你该取得的,去赢得更好的条件、平台和影响力,再实现心中对于精神憧憬的需求,有能力的话,去改变这个扭曲的世界。 苏菲的一切就隐藏在Sophie之中。 源于古希腊语Sophia,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哲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8a9a63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