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可唐代诗人高适笔下的除夕夜却不是这样,对于诗人高适,你知道多少关于他的信息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高适生平 高适 (700年—765年)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天宝三载,与李、杜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发奋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艺术特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 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拟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慨,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局部,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燕歌行》中用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衬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也。 除夜作 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土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翻译 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 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土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佳节思亲是常情,历来如此。但除夕之夜,“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还有一层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岁,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8c67c11ab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