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之辨析 作者:蔡爱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04期 《谈骨气》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中学教材经常选取的课文。 《谈骨气》一文结构比较简单,因而初中教材常用。该文开篇第一句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作为中国人,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自豪感,仿佛自己就已经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了似的,脑袋会不自觉地抬高一些,腰板会挺得更直一些,“骨气”这东西就像一股灵气附了身,浑身这么一抖,高人一等的感觉便油然而生。高谁一等?我们是“中国人”,自然是高外国人一等了,似乎外国人都是没骨气的人似的。这就如同当年我们中国人夸耀我们地大物博时一样,作为中国人就会不由自主地认为外国地小物少,自然不能与我们中国相比。虽然我们不是那文中所夸赞的三个人,至少我们不是外国人,我们就是骄傲的有骨气的中国人中的一份子。因此,反复诵读这篇文章,还真有点儿瞧不起外国人。虽然我们心底下也明白,中国也有汉奸、卖国贼、地痞、流氓、大坏蛋,自己也未必真有多少骨气。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常选入高中教材,该文中主要讲了这么几个道理,这些道理在别人看来或许是显而易见的,可鲁迅还是仔细地作了分析。其一,曾经拥有过的东西,才有“失掉”的可能;从没有过的东西,是谈不上“失掉”不“失掉”的。这个好懂。其二,鲁迅说与“自信”相对的还有“他信”,信鬼信神信外人都属于“他信”的范畴。那么,我们作为读者,信老师信父母信名人信书本等等,也该属于“他信”,如果我们还有点儿“自信”,那至少不能百分之百地信老师、父母、名人和书本。自信的人是应该有点儿怀疑精神的。其三,那就是在抗日时期“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话另外的意思是:我们也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也有没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可以指所有的中国人,但“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只是指其中的一部分。鲁迅并没有像《谈骨气》一文那样说“我们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或者“我们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而是在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有自信力的。只有那些一边在抗日一边却正在“被消灭”、“被抹杀”、“被摧残”而仍然“前仆后继”的“中国的脊梁”才是有并且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古往今来那些“舍身求法”、“为民请命”、“拼命硬干”的中国人也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其他人就难说了,有些可能有自信力,有些则可能本来就没有或者起初有后来又失掉自信力了,比如求神拜佛希望神佛来帮助我们赶走日本侵略者的那些中国人。从古到今失掉或从来就没有过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 这么一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命题难算正确的了。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不可能人人都有骨气,更不可能人人都没骨气,这是客观现实,我们中国人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国历史上,哪朝没有昏庸之君、奸佞之臣?哪代没有愚昧百姓、无耻之徒?中国人怎么可能个个都是有骨气的呢?不食嗟来之食的饥饿者、拒绝高官厚禄的闻天祥、为了正义宁死不屈的闻一多的确是有骨气的,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中没骨气的人大有人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懂点儿逻辑知识的人一看就明白,“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放在句首作主语是个周延概念,指所有的中国人,而客观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因而这个命题不真实。如果仅用三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为例就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那么,我们还可以用三十个没骨气的中国人来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没骨气的”呢。这种推理属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中国人”之前必须加上恰当的限制语,比如“有些”、“很多”之类,表达才严密科学。鲁迅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话中的“中国人”作为“在”的主语,前面就有限制语,只指部分符合“并不失掉自信力”这个条件的中国人,因而表达是严密精确的。不科学的结论一般是由前提不真实、推理过程不科学或偷换概念等因素导致的。如果把内容不真实的命题作为前提进行推理的话,自然不可能推出正确的结论。用“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不真实的前提进行推理,即使符合推理的规则,也不可能得出任何正确的科学的结论。只有“有些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也有些中国人是没骨气的”才是正确的符合客观真实的表达。 蔡爱东,教师,现居江苏阜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8fe9d1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