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毕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时间:2022-03-24 15:07: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毕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抄写下面一段话,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3分)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词句积累

1. 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明)

缩短(suō so 病菌(jūn jǔn 魁梧(wǔ wú)

侮辱(wū wǔ) 脊梁(jí jǐ) 纯熟(chún cún



2.下面的几组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污辱 清廉 督都 竣工 菜羹 迥然不同

B 慰籍 筋脉 慷慨 磅礴 妥贴 自相矛盾

C 防御 允诺 咨询 脾胃 投掷 迫不及待 D 辈份 屋檐 屹立 炊烟 申斥 腰缠万贯 3.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 一泓秋水 一眼水井 一盏明灯 一记耳光 一绺月光 B 窃窃私语 婉婉动听 咄咄逼人 栩栩如声 丝丝入扣 C 前仆后继 前赴后继 前仆后仰 瞻前顾后 思前想后 D 人生坎坷 山道崎岖 悬崖陡峭 高山巍峨 山脉蜿延

1、它歪着________,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______,在大海上溅出_________。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____感染了,________,_______。从“感染”一词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记金华的双龙洞》

1、本文的作者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____。这是一篇____,按____的顺序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经过。《卢沟桥烽火》

1“卢沟桥事变”发生在___年__月__日,它拉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从此,_______________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流水不腐。从善如流,_____。钟不敲不响,______。

1、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______,______,习习的春风像_______

_,在给__________。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______,茂密的森林是她_______,________是她明亮的眸子,_______是她甜蜜的絮语……请续写:_____________。

2、水奔流不息,是___________,它好像有德行。……由此年请续写:______________。三人行,____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

事的,钻进去寻过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

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

1.“连呼三声”暗写什么,“忽”“跳”突出石猴的什么。

2.“我进去!我进去!”这句话若改成“我进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最后一个词“好猴!”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连呼三声“表明在场没有一只猴子像后来的石猴那么勇敢。“忽”“跳”则突出了石

猴的动作敏捷。2.不改则更体现石猴的急切心情,表现石猴争胜好勇的性格,若改了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3.“好猴!”道明了此时众猴们的钦佩之情,也让读者的心情为之振奋,产生共鸣。

大力鬼王调了真君与六兄弟擒魔去后,上界回奏。玉帝与观音菩萨、王母 ,众仙卿,正在灵霄殿讲话,道:“既是二郎已去赴战,这一日还不见回报。”观音合掌 道:“贫僧请陛下同道祖出南天门外,亲去看看虚实如何?”玉帝道:“言之有理。”即摆 驾,同道祖、观音、王母与众仙卿至南天门。早有些天丁、力士接着,开门遥观,只见众天 丁布罗网,围住四面;李天王与哪吒,擎照妖镜,立在空中;真君把大圣围绕中间,纷纷赌 斗呢。菩萨开口对老君说:“贫僧所举二郎神如何?——果有神通,已把那大圣围困,只是 未得擒拿。我如今助他一功,决拿住他也。”老君道:“菩萨将甚兵器?怎能助他?”菩萨 道:“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即不能打死,也打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 他。老君道:“你这瓶是个磁器,准打着他便好;如打不着他的头,或撞着他的铁棒,却 不打碎了?你且莫动手,等我老君助他一功。”菩萨道:“你有甚么兵器?”老君道: “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 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 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 下。” 话毕,自天门上往下一掼,滴流流,径落花果山营盘里,可可的着猴王头上一下。猴王 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 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骂道:“这个亡 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 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

1.你认为真君是这场战斗的获胜者吗?谈谈你的看法。


2.这是这场战斗的结局,你读完有何感受,请写下来。

答案;1.显然不是,猴王以一敌众,奋勇无敌,不防受到暗算,又被恶狗咬伤,才勉强被捉。若论单打独斗,真君不是他对手。这一段恰好反映猴王的本事和勇猛,天兵(包括真君)的无能和卑鄙。 2.感受就是气愤无奈,扼腕叹息。猴王是真英雄,真君子,真本领,天兵是真无能,真小人,真可恶。

你也应该有自己的感受吧。

1.下列是关于《西游记》的三个语段,阅读后回答问题:

语段一(2分):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他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师傅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 行者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 你知道师父此次因何事要贬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这个故事,说说行者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二(2分):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

你知道该语段出自《西游记》的哪个章节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中,“人人惊惧”,孙悟空为何“只是满脸陪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三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变化成人骗他师傅,所以一棒将三条“人命”打死,佛家以慈悲为怀,唐僧一怒之下赶走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嫉恶如仇

2.须菩提祖师授他七十二般变化;这里面有暗语:打他三下,是叫他半夜三更前来找师。背着手离去是

让他从后面进师傅卧室。好让师傅传他七十二般变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罕》)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死而后已

4、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在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翻译该句。

(2)这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还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6、“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是不是实数,为什么? 7、写出出自本文中的成语(不少于三个)

答案;1、通“悦”,愉快 学过的知识 迷惑 通“智”,智慧 相同、平等 止、停止

4、在态度上强调要谦虚,在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

5、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讲明一个方面,它却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如此相类的其他方面,就不再教他新知识了。 论述学习方法的。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6、不是。文言文中,“三”“九”常表示“多”的意思。

7、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925f4805d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