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小故事三篇 传统美德小故事:吉翂拒举 【吉翂拒举】 梁有吉翂。孝行纯笃。因父求名。引为耻辱。 【原文】 梁吉翂、字彦霄。冯翊人。天监初。父为奸吏所诬。罪当死。翂年十五。挝登闻鼓乞代。武帝释之。丹阳令王志欲举翂纯孝。翂曰。是何量翂之薄也。父辱子死。道固当然。若翂当此举。是因父求名。何辱如之。固拒而止。 李文耕谓痛父之冤。而挝鼓求代。则得代固甘之。即不得代而与俱死。亦甘之。其心固不知天地间有生死祸福矣。况名誉乎。读翂父辱子死之言。乃真见仁人孝子之心。光明磊落。不杂一毫私意。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梁朝有个吉翂。表字叫做彦霄。是冯翊地方的人。在天监初年间的时候。他的父亲被奸臣诬陷了。罪名应当论死。这时候、吉翂的年纪才十五岁。他就去敲着朝堂上伸冤的鼓。要求代替他父亲的死罪。武帝就把他的父亲释放了。丹阳地方的县官。姓王名志的。要把吉翂当作纯孝的人。荐举到朝廷里去。吉翂说道。你为什么这样的小看我呢。父亲有了耻辱。做儿子的代替去死。这是在道理上应该当的。倘若翂应了这个选举。那就是因了父亲去求名誉。天底下是没有像这样重大的耻辱了。吉翂固意的拒绝。王志才把荐举的事停止了。 传统美德小故事:元琰避盗 【元琰避盗】 元琰避盗。畏其愧耻。伐木为桥。盗风以止。 【原文】 南齐范元琰、字伯珪。钱塘人。累征辟不就。性嗜学。博通经史。家贫。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菜。遽退走。母问其故。对曰。畏其愧耻故也。或涉沟盗其笋。元琰因伐木为桥以渡。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鼠窃。 廉之至可以道不拾遗。耻之化亦可乡无鼠窃。似廉之效力。胜于耻矣。但 第 1 页 共 3 页 遗物之事、偶然耳。鼠窃则时有所闻。孰能使之有耻且格。元琰家素贫寒。且以蔬菜为业。乃畏人愧耻而不较。尤为人所难能。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南齐朝有一个姓范的人。名叫元琰。表字就叫伯珪。是钱塘地方的人。屡次朝廷里叫他去做官。他终于不肯去。范元琰的生性。最喜欢读书。对于经史的学问。都能够贯通精博。家里很穷苦。就卖着园里种的菜蔬过日子。有一次走出去。恰巧看见有人正在偷他的菜。范元琰就立刻退回来了。他的母亲就问他为了什么缘故。范元琰对答道。恐怕他们要惭愧的缘故。有人渡过水沟来偷他家里的笋。范元琰就砍了树木来做一条桥。给他们渡过这个水沟。从此以后。偷笋的人。大大的惭愧。一村的人。就再没有偷窃的事情发生了。 传统美德小故事:王济不屈 【王济不屈】 王济不屈。知耻直陈。尺布斗粟。未使亲亲。 【原文】 晋王济、尚常山公主。帝尝谓和峤曰。我欲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曰。济恐不可屈。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否。答曰。尺布斗粟之谣。尝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矣。帝默然。 王武子风姿英爽。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庄老。与娣夫和峤裴楷齐名。以尺布斗粟之谣为帝耻。以不能使帝亲亲为己耻。可谓知耻者矣。古云、知耻近乎勇。信然。世之兄弟不睦者。闻济言当愧矣。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个王济。娶了常山公主做妻子的。有一次。皇帝对和峤说。我要把王济先骂了一番。然后再给他的官爵。你看怎么样。和峤说。恐怕王济是一个不可屈服的人呵。皇帝就把王济召了来。切切实实的责备他。然后又说道。你晓得惭愧了吗。王济就对答道。从前汉朝淮南王的时候。有一种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童谣。这个是做臣子的替陛下很羞耻的。别人家能够使得皇上疏远亲族。可是做臣子的、不能够使得皇 第 2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939c7e6f5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