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zd大学团委 内容摘要 政治信仰,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的笃信、追求与自觉。本文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在时代发展变化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有失偏颇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信仰 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政治信仰,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的笃信、追求与自觉。政治信仰植根于内心,以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为基础;扎根于社会,是现实生活的内化和人们道德人格的升华;籍由内省产生,并依赖于人们心中的尊崇。有无政治信仰或者信仰到什么程度,是一个社会成员是否参与政治生活以及参与到什么程度的重要依据。作为社会群体与个人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对于推进政治社会化、统一社会意识形态、坚定社会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年在任何社会制度中,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幻想。任何有远见的民族,都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在中国,大学生又是青年中文化水平较高、政治基础较好的群体,他们的政治素质、政治信仰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影响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重心由“思想至上”转移到“科技至上”、“经济至上”,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边缘化,其中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已经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修身齐德、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课题以上海松江大学园区各高校大学生为考察对象,综合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文献研究、座谈、访谈等手段,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进行深入探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37份,有效率为91%。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突出的现象和问题 1、政治态度比较明确。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比较鲜明,政治情感趋于理性,主流积极向上。他们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改革进程,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尤其对与自己有切身利益的问题思考较多。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与直接受益者,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青年,他们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国家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学会了从国情出发,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和看待问题,审视形势。同时,他们积极肯定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成就,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在问及“你对现在的政治制度的看法”时,多数大学生认为“是好的,但要完善”;在问及“你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时,42.8%的大学生选择“充满信心”,45.1%的大学生选择“较有信心”。 2、政治理论素质相对缺乏。大学生在繁忙的专业课学习与缤纷的社会活动之外,几近无暇参与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理论能力不强。在问及“政治信仰”的确切含义时,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不清楚。以华东zd大学为例,76.4%的同学不知道校团委理论研究会的职能,即便是理论研究会成员,经常参加理论学习的也仅占28.2%;与此相对应,每年理论研究会都有两次征文,每次收到的有效稿件可达400份以上,但文章质量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获奖作品的质量和深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低水平的文章也越来越多。 3、政治参与热情降低。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使得大学生的优越感、成就感逐渐淡化,亦不再像前辈那样激进狂热、豪情万丈,积极充当“社会精英”的角色。在问及“你是否有当人大代表的想法”时,46.4%的大学生选择“有”,41.2%选择“现在没有”,12.3%选择“从来没有”;在问及“你是否喜欢参加各种类型的选举活动”时,7.3%的大学生选择“喜欢”,28.2%选择“比较喜欢”,34.1%选择“不太喜欢”,8.3%选择“很不喜欢”。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在整体上趋于降温。 4、政治信仰出现淡化倾向。伴随着政治理论的缺乏和政治参与热情的下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不容乐观,出现了淡化倾向。在问及“你的政治信仰”时,48.2%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29%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主义”,22.8%的大学生选择“宗教或其它”。在访谈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即使是选择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些学生,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也是脱节的,这样的政治信仰不是真正的信仰。调查还显示,只有12.5%的大学生把信仰共产主义作为入党动机,令人忧心。 (二)原因分析 首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大量新兴事物和思潮出现,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某种意义上被边缘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多样并存,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社会价值判断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日益模糊了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判断力与荣辱感。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涌入亦使青年形成了价值观念的“去中心化”。大学生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弱势群体,在这样的荡涤中或裹足不前,或无所适从,或偏激狂热,从而造成政治信仰缺失。 其次,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把大量的政治现象和政治信息展现在人们面前,大学生在早期形成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及政治信仰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大学生处于校园的亚社会环境中,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尚不健全,多数尚未形成政治价值认同,在此状况下,必然直接影响他们政治信仰的状况。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对学习边际收益的心理预期中正处于边缘地位。市场技术成本和道德成本分离的现象是促使学生产生重技轻德心理取向的直接原因。市场趋利性和课堂道德性的现实差距已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接受性心理障碍。一旦大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与社会现实产生反差,就极易形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当前教育方向与现实的相悖,更大程度地将这一矛盾凸显出来。当代大学生不习惯于说教式的灌输,而我们的思想工作方式趋于传统和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一些社会负面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坚定的政治信仰。社会风气的低俗化、拜金主义现象,以及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对于充满激情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用冷静、全面、客观的态度来对待的。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课程安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其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关心国家和社会的现状、前途与命运,进而指导他们的社会行为。而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是重要内容。但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比如,我们比较重视思想意识和政治立场、观点的培养,但对于大学生的政治技能教育则不够。又如,课程安排不尽合理,有些高校受师资力量所限,各专业开设思政类课程的时间不一。由于合理的课程次序设置对于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系统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a07502da5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