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的前身为复旦公学,由天主教徒马相伯1905年在上海吴淞创建。“复旦”二字源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意在自强不息。1917年,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复旦早期的主持人马相伯、严复、李登辉等,兼收中西两种教育的特色,开创别具一格的大学传统。为谋学校发展,李登辉亲赴南洋各地及向国内民族工商业家募捐,在江湾购地建新校舍。1922年大学部迁至新址。抗战期间,复旦大学一部分内迁重庆建校;另一部分师生滞留上海,坚持教学。1942年,复旦大学改为国立大学。 马相伯兴学旨在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从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到治校风格、质量标准,复旦大学颇具特色。复旦公学创办伊始就摈弃西化的教学取向,一切学科都用中文讲授。设置中文、外文、历史、社会学、新闻、教育等系,在经济、工程、心理学等实用研究领域贡献突出。重视学生自治,强调基础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性,倡导“牺牲、服务、团结”的复旦精神。1905至1949年间,学校共培养了7,425名大学毕业生,17名研究生。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始于1896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1903至1912年,学校先后改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大学堂、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交通部将其与北京邮电学校、铁路管理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组成交通大学,总部设在北京。其后几度分合,更名为交通部南洋大学、第一交通大学、铁道部交通大学本部。1937年复名交通大学,由教育部直辖。五十年代交通大学经院系调整,1957年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1959年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南洋公学之设原为培养从政人才,以与天津中西学堂相呼应。1907年唐文治任监督(校长)至1920年,主持校政达14年。他坚持以工科为主的办学方向,实行“求实学,务实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1928至1936年间,学校发展成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顾管理的综合性大学。迄至1949年,上海交大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5,044人、研究生36人,包括如蔡锷、邹韬奋、陆定一、夏衍、江泽民、茅以升、钱学森、林同炎、王安等各类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a9bd6e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