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稿件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遇见文学 各位听众大家下午好,这里是调频 。我是怡馨 。欢迎大家在星期五的晚上准时收听我们的栏目《遇见文学》。 一首来自苏醒的《怕爱》送给大家。接下来进入我们的《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背景音乐: 今天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虚构类,另一本是非虚构类。 第一本虚构类作品是《纯真其实所编造的》。作者是飞氘。《纯真及其所编造的》是一部中篇故事集,由四个故事组成,包括《枯叶夏天》、《沦陷二〇〇X》、《窗上挂着霜的那些日子》和《小贾飞刀》。作品属于披在奇幻外衣下的青春文学,叙写了真实与虚构交织的纯真年代。 《枯叶夏天》写的是高三的故事,那是大家都为高考热火朝天的年代,我却因为身体里的精灵之血而总是感到莫名悲哀。毕业之后,我和阿木天各一方,谁也不记得我们曾经是同桌了。 《沦陷二〇〇X》主要讲述大学生活。我与小聂在校园偶遇,从此我在学业的挣扎和与小聂的逗贫中打发漫长又短暂的大学时光;我是精灵族,而小聂可能是个猎灵师。 《窗上挂着霜的那些日子》则关于童年,说话总是语气嚣张的璐是我的朋友,红领巾和解不完的数学题是我的生活。青春在某天突然离我而去,而我却突然想不起来自己和璐究竟认不认识。 《小贾飞刀》的故事发生在时空模糊的古代。飞刀是小贾的娘子,新婚之后就失踪了,小贾在寻找娘子的过程中走过了江湖;有一天他决定不再寻找飞刀,并按原路返回家中,期望着这样一切可以回到过去。 对于曾经的美好,我们已经遗忘,但是飞氘记得;对于曾经的痛楚,我们已经埋藏,但是飞氘铭刻;对于曾经的嬉皮笑脸,我们已经成熟,但是飞氘挂怀;对于曾经的挥手告别,我们转身,飞氘珍藏。 如果这世上真有武功存在,飞氘最擅长的就是一手绵里藏针,嬉笑间锥心刺骨。 第二本非虚构类作品是《维特根斯坦传》。作者是瑞·蒙克。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形象散发着一种很特殊的魅力,他对20世纪哲学发展的巨大影响并未能完全解释这种魅力。即便很不关心分析哲学的人也觉得他惹人瞩目。有写他的诗,有受他之感而画出的画,有为他的著作谱的曲,还有一本以他为主角的小说——几乎就是一本文学化的传记。此外,至少有五种关于他的电视片,无数写他的回忆录,而写回忆录的人经常只是略微认识他。出版过回忆维特根斯坦文章的,有教他俄语的女士,有为他的爱尔兰小屋运送煤炭的人,还有虽不太认识他、但碰巧为他拍了最后一次照片的人。* 这一切都像是跟产出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评论的现行产业各行其事。但这一产业也在飞速进展。一个最近的二手文献资源列出了不少于5868种谈他工作的文章和书籍。这里头能让使学术圈外人产生兴趣的很少,而且也同样少地谈到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个性方面——正是那一方面引出了上一段提到的那些作品。 看上去,对维特根斯坦的兴趣虽然很大,却不幸地分化为两极:独立于他的生活而研究他的工作的人;受到他的生活的吸引、,却理解不了他的工作的人。我认为这种经验是普遍的:读了诺尔曼•马尔康姆的《回忆维特根斯坦》,着述迷于其中的那个形象,于是生出兴趣自己去读维特根斯坦的著作,结果却发现一个词也读不懂。必须说,有许多出色的介绍维特根斯坦工作的书籍解释他的主要哲学论题是什么、他是如何处理的。它们未解释的是他的工作跟与他如何相关——主导他生活的精神上和伦理上的关切与主导他工作的貌似很冷僻的哲学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 本书的目标就是为这条沟壑架上桥梁。我希望同时描述他的生活和工作,从而说清这个人是怎样做出这种工作的,并显现出——许多读维特根斯坦著作的人本能地感觉到的——他的哲学关切与他的感情和精神生活的统一。好了。给大家介绍完这两本书后,让我们进入音乐时间,by2的《一样爱着你》。 【原味文字】背景音乐: 音乐过后欢迎回来,接下来进入我们的《原味文字》。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在巴黎邂逅艾伦的“黄金时代”:影评《午夜巴黎》。 在电影《午夜巴黎》中,艾伦把自己曾经的文字想象、海明威的回忆录、作为普通游客的美国人游览经验、虚构的爱情故事等素材,统统放进巴黎这个绚丽的容器(城市-背景)中,搅拌、摇匀,最后变出一杯影像的鸡尾酒。 《午夜巴黎》的故事很简单。对巴黎充满好感的好莱坞编剧吉尔(带有艾伦的自传影子)和未婚妻伊内兹到巴黎度假。午夜独自闲逛时,吉尔乘坐一辆老式汽车意外闯进了上世纪20 年代的巴黎,并以作家身份进入以斯坦因为核心的那个耀眼的文艺圈。 艾伦用“穿越剧”的老套形式把现在的巴黎和“黄金时代”的巴黎拼接在一起。也许,在艾伦的感受中,巴黎的魅力之处正在于她被自己悠久、优雅的历史所层层包围,她同时是现在的和历史的。巴黎的午夜正像一道旋转门,能让有心人轻易到达历史台历上的任何一个时间和地址。 海明威说:“巴黎永远没有剧终,每一个在巴黎住过的人的回忆与其他的都不同。我们总会回到那里,不管我们是什么人,她怎么变,也不管你到达那里有多困难或者多容易。巴黎永远值得你去的,不管你带给了她什么,你总会得到回报。” 伍迪·艾伦承认,他是在1965年《风流绅士》拍摄期间喜欢上巴黎的,当时他只是一个编剧(就像吉尔)。那么,近半个世纪后“回到”巴黎,艾伦究竟从那里得到了什么“回报”呢?难道仅仅是对“黄金时代”的乡愁重温吗? 在《午夜巴黎》中,吉尔误入自己心目中的“黄金时代”(20年代),并在那里与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安娜相恋,但他发现阿德里安娜并不喜欢自己的时代,她向往着1890年;当他们穿越到1890年时,那里的人们又向往着文艺复兴时代。 艾伦显然不够浪漫,不会天真地、简单地肯定自己的“黄金时代”的美好和独一,而是把它相对化、虚化。艾伦几乎是在用一种通俗而幽默的语调在说:每个现在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也许每个人都是面向过去、后退着走到现在,并走进未来的。 艾伦看到了文化乡愁(幻象)既虚幻又真实的本性。真实之处在于,幻象总是暗暗地修正着现实,就像吉尔从20年代“回到现实”后,虚幻的经历最终让他避开了一段庸俗的婚姻,偏离了原来的生活轨道,留在了雨中的巴黎。 在《午夜巴塞罗那》,艾伦同样玩味着幻象(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影响着外来者如何感知它的面貌和其中的人事生活)和现实的关系,于是虚构出异国男女之间基于幻象而产生的彼此误读又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安东尼奥与爱莲娜(一对巴塞罗那本地艺术家)之间暴烈的关系要维持和谐,就需要中间有一个美国人(克利斯蒂娜)的凝视存在;而美国女孩维琪要顺利地和自己的美国丈夫进入平庸的中产阶级婚姻生活,就需要在“别处”有一段浪漫的、足够回味的故事。 就《午夜巴黎》而言,也许我们可以说,在巴黎这个酒杯中,伍迪·艾伦尝到的不是怀旧的文化乡愁,而是“迷惘”。迷惘,正是那种笼统地被他称为“20年代”的滋味的本质。 音乐:《等你的季节》 【书评天下】背景音乐: 深深的爱,轻轻的叹。今天《书评天下》给大家带来《你是笙歌我是夜》的评论。 写字的人,对文字倾注的情感是不同的。 有的人写的字或许感动了自己,但是更多的是感动了别人,所有的粉丝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作者自己却可以自行吃喝玩乐去,玩儿一般。有的人写字只感动自己,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无法打动别人,他的文字一藏诸深山——这样的作者很多,只是我们见到的活的不多。有的作者写字,首先感动了自己,然后能把读者带入情境,一起忧伤一起释怀。 月下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她写的书很难定义。是青春小说,但是不只是青春小说;是情感故事,也不只是情感故事。如果只是把它划分进青春小说,多少有点浅薄化,辜负了作者的心血和用功;如果化入社会文学作品,则又轻薄了作者细腻的笔触、清淡幽雅的文采。 这是一本可以放在床头慢慢品的书,一天看上几页。它不能让你忘情大笑,也不能让你放生痛哭,只是让你,在深秋时节,听着窗外的雨,在氤氲的灯光里清清淡淡地品味,浅浅地忧伤。只要是心中有爱的人,对爱有期待的人,有点小小的爱情梦幻或者理想的人,怜悯自己的人,都能找到那么点儿小情绪,让自己沉溺于自己的情感与生活。 似乎灯光下的人,因了这些文字飘飘忽忽地将自己沉浸在某个时间,某个场景中。那个飘渺的故事除却了生活的现实与繁琐,在文字中,和自己,自己的期待或者爱情梦幻,谈一场至纯至净的情感。这种情感如此纯净,一如年少时节秋雨里的暗恋,默默盯着一个人的背影,心底泛起淡淡的甜和酸。而始终,那个叫“喜欢”的词,一直到诀别,都藏在心里。 月下的文字是带诗意的。所以她所有的描述,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是意象。雨夜高楼的玻璃窗、椅子深处堆砌的丝绸睡衣、淡淡的烟圈、某人痛苦的笑和虚意的眼泪,不能说出口的爱、说出口的绝望、努力背后的挣扎;挣扎完的无助,轻松的表象下沉重而踯躅的心……让人在品咂中感同身受。 从文字中感受,月下是敏锐而忧伤的。无论生活给了她多少烟火酱醋,在文字中,她是纯奇的只谈爱的女子。所以她刻画的都是爱,都是情愫。女人在恋爱中的感受与触摸,都让她通过意向描述出来,而男人的举动,因为多了很多猜测与品咂,所以变得繁复却易解。就像睫毛上震动的泪痕一样,似乎刻意掩饰,一切又都已说明。 所以,这是一本安静、淡淡的书,需要一个这样一个人:出门时妆容灿烂,笑容爽朗,心胸开阔,但是回到自己床上时,有着淡淡的忧伤,内心沉静,在深秋雨夜一盏昏黄的灯光下,仔细地读,惆怅地念,然后往事一如雨幕一般入怀,期之不时,又避之不及。 那么深的爱,藏入胸怀, 500年的回眸,或是一生因缘际会,无论生离死别还是举案齐眉一生相依,看透了,只不过换回轻轻一叹。只是渺渺余音让人欲罢不能。 节目的最后,莫文蔚的《阴天》送给大家。我是怡馨,欢迎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aa9a621aaea998fcc220e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