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拉低了社会格调吗?》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2-04-14 06:23: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用语拉低了社会格调吗?

《别让粗鄙网语拉低文化品位》一文提出,当前网络热词“不乏‘尼玛’‘撕逼’之类格调低下、有伤风化的粗部化网语” “低俗、粗鄙的网语大行其道,对汉语的纯净和美感造成伤害的同时也拉低了社会的文化品位”。 因此,必须“捍卫汉语言文化的圣洁,对网语要甄别与规范”。

这种“原则性”的指导隔段时间就有人重提,这次是把严重性上升为维护“汉语言文化的圣洁”。去年一篇文幸《媒体用语要有“三条线”》则把这个问題提高到了捍卫“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文化”的高度。然而,这种高屋建瓴的批判似乎注定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它没有弄清楚造成这种“污染”的到底是新词还是运用新词的人。

如果造成污染的是新词,在网上对之进行审查、过滤和删除,便能起到禁止的效果。 如果造成污染的是运用新词的人,那么事情另当别论了。问題的关键是如何以理服人,让他们打心底自觉避免使用。语言是出于表意和传情的需要,并为之服务的工具。需要是发明之母,钱行禁止一些新词,就会有别的新词创造出来。

主张对语言进行审查和管控的人们对语言的基本特点缺乏认识,那就是语言来自于人,除了表意和传情,日常用语还是一种社会行为。使用没格调热词的人并不是不知道没格调,而是根本就不在乎那个,或是有意要反抗。这就像“文革”时,许多人开口就用“大老粗”的语言,这是一种对资产阶级及其文化的“造反”行为。社会上的“哥们语言”。也是一样,那些油里油气、流紙气十足的语言会让“文明人”听着觉得不顺耳,甚至反感。但又如何?这些语言可以看作是社会边緣人、受漢视者用来当作一种逆反行为,你能用“汉语言文化的圣洁”或“五千灿烂文化”去教化他?

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最早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看待语言运用。他从人类学的角度提出,语言是人麥与人群活动的一种方式。需要“抓住说话者的观点和他们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在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语言人群时,必须设身处地地理繂他们的语言一一把这种理解放在原来的文化位置上。

语言学家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在语言中,


格调是一种不确定的“言后行为为表现格调而表现格调,反而会让人觉得是在装腔作势。主张禁绝低格调”网语的论点也有其“言后行为”的一面,它的效果也是不确定的有的人会觉得义正辞严;有的人则会觉得那是自以为是;更有人会觉得那是假装高南。因此,自爱、自重之人一般不会拿这个问题来大做道德文幸。 (《中国新闻周刊》201705期有删改)

101.对于“杜绝粗鄙化网络语言”,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技术对网络语言进行审查、过滤和删除,可以禁止那些造成污染的粗郧化网络新词。

B 强行禁止使用粗鄙化的网络语言不一定有效,粗鄙化的网络语言满足了一些网友传情和表意的需要。

C 在遇到我们不能理解的粗鄙网语时,要多从对方的角度理解他的语言文化,才能够尽量避免造成误解。

D 只有做到以理服人,让使用者自觉避免使用粗鄙网语,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网络语言的粗鄙化。

10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别让粗鄙网语拉低文化品位》《媒体用语要有“三条线”》等文章,反映了其作者对语言的基本特点缺乏认识。

B “文革”时的“大老粗”语言和社会上的“哥们儿语言”,都可能是特定人群的一种叛逆行为,即使反感也不见得能够杜绝。

C 粗鄙的语言使用者根本不在乎格调,单纯从文化层面教化去纠正他们不使用粗鄙语言的做法,是没有用的。

D 自重、自爱之人不会一味从道德层面批判“低格调”网络语言,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种不确定的言后行为。

10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语言的粗鄙化趋势伤害了汉语的纯净和美感,拉低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品位,所以引发一些人来捍卫汉语言文化的圣洁。


B 虽然不断有文章对粗鄙化网语现象进行批判,但这些批判可能无法解决问题,因为批判者没有搞清楚问题的根源所在。

C 马林诺斯基最早从社会行为角度提出,只要抓住说话者的观点和他们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就能了解其语言。

D —味地主张禁绝“低格调”网语可能会被认为是为了表现格调而表现格调,这不伹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让人感觉是在装腔作势。 【答案】 101C 102D 103C 【解析】

10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C项,答非所问。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10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答题关键词“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D项,原因分析错误,“不确定的言后行为”是奥斯汀的观点而非“他们”。

10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C项,曲解文意。“只要……就”的逻辑关系与原文不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97799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