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时间:2022-04-04 14:18: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典诗词鉴赏: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译文】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注释】

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舴艋(z m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竞:指赛龙舟。

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并:并排。

拾翠: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放:停止。 中庭:庭院中。 杨花:柳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乡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欢声笑语,隐约可闻。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


歌池院静。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赏析二】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乡居吴兴时所作。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作者已八十六岁。寒食节在清明前两天,古人有禁烟、插柳、上头、踏青、扫墓等等风俗,宋时还有赛龙船的活动。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寒食西湖赛船的情景说:“龙舟十余,彩旗叠鼓,交舞曼衍,灿如织锦······京尹为立赏格,竞渡争标,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之地。”本词就选择这个节目最为繁盛热闹的场面开头。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成对的荡着竹秋千。 首句便写出吴中健儿驾舞龙舟,在水面上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舴艋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形体扁窄的轻便小舟,饰以龙头,就是乡民为节日临时装置的简易龙舟,虽无锦缆雕纹,却富乡土特色。一“竞”字涵盖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而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则由读者用想象来填补、充实,语言形象而有概括力。寒食这天姑娘们也特别高兴,她们可以放下女红,走出闺房,双双对对,打着秋千,尽兴游乐。所以次句便说到游女和荡秋千。“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上阕后两句是说,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流连。秀美的郊野上踏青的人络绎不绝。

三、四句用一联公正的对句描写妇女拾翠、游人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舟”“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拾翠”原指采拾翠鸟的羽毛,语出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亦泛指水边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玩,古代诗词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这一联泛写寒食游春的活动,与前面的赛龙舟、打秋千的特写镜头相配合,有点有面,显得主次分明。词的上阕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游人的欢乐;下阕则着重写景物,通过静谧幽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映发,受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下阕这两句是说,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园显得寂静一片。由动景换静景,画面跳跃很大,却很自然。前句为上阕作结,后句“静”字又为下文写景作了铺垫。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末两句是说,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最后两句以写景工绝著称。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的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不仅如此,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以后,心情的恬适和舒畅。 词人虽已年过八旬,但生活情趣还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白昼与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而后者更能


体现词人的个性和审美趣味,为文人雅士所叹赏。 【作者简介】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d24751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