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种城市更新的表现形式浅谈 作者:李勤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33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位于城市中心区面临更新改造的贫民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亲身的体会试图阐释城市更新过程中所面临的旧城改造问题,对政府官员,开发商,社会工作者以及居民四者的状态,关系进行浅谈。 目前中国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社会结构正面临着变迁,城市更新是一种突出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对于有悠久历史的大城市,西安,北京,南京等城市。 城市的中心地带往往存在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老房子,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或者闲置不用而变得破旧不堪,同时由于这些房子只是一些普通的民居,没有多大的历史价值和考古意义,同时由于基础设施的滞后,有经济能力的居民往往选择配套设施完善的社区进行搬迁,这里最后往往成为城市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通常会成为社会问题的滋生地。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这些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贫民区自然而然的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自然也就成为政府首要整治的区域之一。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中论述,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通过对该社区的居民调查,笔者了解到除了那些退休的老干部外(他们有多栋的房子,同时他们以前就一直住在这里,不想搬走)其他的住户都希望这里快 点拆除,他们普遍都是低收入的人群,也没有其他住处,如果有经济能力的都选择搬迁。目前他们希望的是这里能够快点动工这样他们就可以拿到补贴,可以搬到其他地方去,现在他们虽然住在一起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是在未来是否会选择住在一块却没有明确的意图。 由于处于繁华的商业地带,使得这里的地价上涨,但是同时由于中央对于文物古迹的重视,使得城市在处理这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不能像先前处理问题一样,以用来建造具有高密度和高容积率的商业区和住宅区,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开发商即使对这块场地蠢蠢欲动,但还是不敢投资,目前政府对于这些相类似的地块往往采取补贴的方式,同时在其他的项目中给与开发商以优惠,通过这种方法来招商引资,以此来该善城市中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分析: 由于在种种整治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一些利益关系,对于利益的权衡我们要了解社区各参与主体的立场,下面笔者分别对政府官员,开发商,社会工作者,居民这四类社区中的角色进行分析,对他们在面对城市更新问题时所持有的基本姿态进行描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政府官员的角色 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优化他们的居住环境,同时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进行市政建设,这本来是政府良好的出发点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政府把良好的城市环境和高楼大厦,繁华的商业区,CBD等同起来了。而把历史街区等同于落后的地区和高楼大厦格格不入,在这些历史街区中往往都是高密度,低容积率的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开发商所追求的高利润,高容积率是相违背的,因此他们也不想问津这些地区,没有外来的投资,政府的很多项目就很难实现,特别对于中国现在很多政府的官员都是3,5年一换,要在这么短时间里面有突出,明显的政绩,快述的建设是最有效的方式。而不是搞历史街区的复修。同时政策的制定也是3年一换,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 (2)开发商 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往往不会关注所投资的对象是什么,而是更关注哪种方式能够提供更好的策略。在对项目本身进行建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城市中心区中出现的新的景观体系,文化休闲设施:如商业步行街,新城市广场,很大一部份得意于这些资本的投资,他们是目前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有力的推动者,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投资都源于一种经济的追求,而对于一些公共设施由于效益不高而没人问津,如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体现,城市公共空间的承载体,然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投资者眼里,文化让位于商业。 (3)社会工作者 当然面对这种情况不管是社会工作者或者是设计人员,也该其到他们应有的作用。如面对这些历史的街区其内在居民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所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目前城市中出现的人情的淡漠,城市的治安问题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怎样在大城市中延续这种在传统街区中邻里关系是社会学家所要解决的城市问题。对于设计者来说,不应对开发商和政府趋之若谷,而是应该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己任,在设计创作中尽可能的考虑城市中公共空间,从而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 (4)居民 居民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使得他们行为和想法往往带有很局限性,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关注使得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对于本人所调研的对象而言,他们不会关心这里会变成什么,而更加关心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在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拆迁之后,他们不会关注他们正在居住的房子有多大的历史价值,他们关心的是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拆迁后他们会得到多少的补助,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实在的东西,他们也不会对这些老房子进行什么修缮,他们希望的是政府能够看到他们的居住状况拔出资金来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而且,这样的一种依赖心理和边缘化,使得他们更加无法有意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整个城市有积极意义的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见解。同样他们居住的状态也不是他们自己所希望了的,“特别严重的是,在社会作出可能深刻影响这些人命运决策时,却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通过对以上四种人群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很多时候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现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正是缺少了一个能够把不同观点整合在一起的体制,政府在对城市发展的提出方针和策略的时候,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缺乏长远的计划,一味的迎合投资者的意愿,而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只关注所做的投资能够在短时间里得到成本的回收,对于城市公共空间没有什么贡献;虽然有很多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家,经济学家,对城市更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警告和可能的解决方式,但是他们的意见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也没有得到落实。同时他们的研究在现实中的操作可能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同样作为设计规划者是否只是按照甲方的意愿行事,而没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怎样参与到城市更新的环节中去。对于居民来说,他们对于自己居住的环境却没有自己表达意见的渠道,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边缘化的群体来说更是如此。 怎样让不同利益的群体在同一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很关键的,城市不是政府官员说了算,也不是投资者说了算,那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体制能够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在香港,有城市论坛,在这里每周的星期天早上市民可以和政府官员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交谈,市民可以对政府近期的市政工作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意见,当然政府也会有对他们的意见进行整理,思考。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笔者不是说在中国的大陆地区也应该实行这种论坛方式,使市民政府官员有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而是说市民应该有机会和有渠道表达他们的观点,而且如果他们意见可取的话,也应该有制度和政策使得他们的意见得到体现。毕竟城市主要的使用者还是这些普通的大众。 后记 本人对所研究的地块的更新改造所隐含的社会意义在横向上对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一个描述,论述在城市更新中关注各方的利益群体,以及有平等对话的平台才能使我们城市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 张鸿雁,2001,《城市问题》,《城市中心区更新与复兴的社会意义》,第6期。 K·J·巴顿,1984,《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上海:商务印书局。 [美]科塞,1989,《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d24ca51da38376baf1fae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