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案例评论分析

时间:2023-03-15 19:38: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评论分析

一、顺风车业务上线缺乏公益性考量

顺风车并非是一项单纯的商业服务项目,这是它在商业化应用初期面临的最大考验。顺风车的整个服务体系都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基础之上,并没有什么细致的商业化质量保证的考虑。滴滴出行在把它纳入到自己的出行服务体系之中时,并没有过多考虑过顺风车的公益特性,不过是增加了一个拼车的选项,全盘照搬整个快车的商业服务逻辑体系,结果就在事实上给绝大多数用户造成的认知就是“叫顺风车价格更便宜”,却没有真正认知到“顺风车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商业服务项目”的根本特点。

二、营销模式折射出的经营理念存在问题。

顺风车的本质是共享经济,而滴滴把顺风车定义为社交平台的营销模式的理念就存在问题,广告语给人很多性暗示与性联想,正是对乘客和司机标签评价这些变异化的所谓社交功能,让一些“怀有不轨念头”的人,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去别有用心地选择乘客、继而成为他们选择“可下手目标”的帮凶工具,而这一伦理缺陷给不法份子打开了方便之门。滴滴对此应当反思,作出改变。

三、监管存在缺失 (一)内部监管

1.审核不严,顺风车司机质量难以保证。快车可能是准专职司机,相对管理严格,而顺风车,参差不齐,管理难度更大

1 / 3


。而且滴滴顺风车在注册审核环节上存在明显漏洞。注册顺风车司机提交证明环节无需本人手持证件,若有人购买全套虚假材料提交注册,平台难以辨别。

2. 应急反应缓慢,体制不完善。事前,滴滴对凶手之前曾有性骚扰的投诉缺乏重视,没有进行处理。事发后,在接到求助信息后,客服没有处理事件的权限,选择拖延时间。造成拖延时间的原因:一是客服没有足够重视此事,并没及时迅速上报,拖延时间太长。在这种情况下,多拖延1分钟,生命就多一份危险。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显的尤为重要。二是作为一个体量庞大的平台,缺乏相应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虽然平台方迅速道歉,承认一定的责任并协助警方调查的态度和行动让人安心,但通过网友的评论可以看出,民众在意的可能不只是道歉更是以实际行动做出有效的监管。

(二)外部监管 1、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目前,针对网约车并没有具体的相关管理规范;线上平台规范不力,线下车辆管理难,驾驶人管理更是难上加难,面对危急情况更是处置缓慢。

2. 监管执法不到位。

平台与政府监管部门缺乏互联互通的机制与渠道,同时相关管理部门执法力度有待加强。面对滴滴公司拒绝接入数据的行为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导致事件频发。

四、资本逐利与社会责任的冲突。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d74d62475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