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不要拿走我的小火车 作者:董中枢 来源:《山西教育(周刊D.幼教)》 2016年第12期 某天,儿子在客厅玩轨道式的托马斯小火车,他重建隧道,让托马斯开车,一遍又一遍……我看他挺专注的,便去了另外一个房间做自己的事情。不到两分钟,他哇哇大哭起来,我赶忙跑出去看个究竟。儿子哭着跑向我,抱住我的腿,指着一个人向我告状:“他抢我的托马斯,讨厌!” 倘若是个小朋友,可能会有他妈妈带着孩子来解决矛盾;倘若是我的女儿,我会引导他和弟弟好好玩,想一起玩的话要学会商量。可是大水冲了龙王庙,“抢”走儿子小火车的人,不是旁人,正是他的爷爷。他爷爷见到他哭着告状,同时还敢指责自己“讨厌”,不由怒从中来,大呵:“我看到没有人陪你玩,好心来和你玩,竟然这样跟我说话,太没礼貌了!都是你妈妈把你惯坏了!下次再敢说爷爷,非要揍你!”爷爷拂袖而去,愤愤不已。儿子听到爷爷要揍他,吓得又哭了起来:“爷爷揍我,爷爷揍我……”我抱起儿子,亲亲他,说:“爷爷是吓唬你的,爷爷那么爱你,怎么会揍你呢?” 安抚儿子时,我看着倒在地上的小火车,轮子还在转动,不由得想:如果是一个孩子打扰到另一个孩子快乐专注的游戏过程,会受到引导教育;如果是一个大人呢?反而要受了委屈的孩子去道歉吗? 在看似出于爱的陪伴之下,我看到的是家长从自我出发的行为。若真的是陪伴孩子,应该问一问孩子,要不要我陪你一起玩。爱,应该内含尊重。 类似事件很多家长都在重复,出于爱我给你买了一架钢琴,你可要好好练;我牺牲假期辛苦地带你去上培训班,而你却花时间看电视……反思吧父母们,以上的话无异于“我拿走你的小火车还不是为了陪你玩!” 孩子的理性思维还未发育完全,一切表达生气、委屈、难过等情绪的方式,就是哭,还有说“讨厌”。我平静地对孩子说:“下一次不能说别人讨厌,有什么事情好好说,比如,请不要拿走我的玩具,我想自己玩……”孩子边擦眼泪,边答应我:“知道了妈妈。”我叹一口气,让他继续去玩。我并不相信两岁多的孩子真的“知道了”,大人专心做事被打扰还会生气,何况孩子? 事情赶巧了。第二天,儿子在茶几边上玩耍,我看到他一踢腿,垃圾筐随之咕噜噜地倒下,还吐出一些垃圾来。我正想让孩子捡起垃圾筐,他姑姑教训道:“怎么把垃圾筐踢倒了,快捡起来!”我看到儿子的眼神从盯着垃圾筐变为斜眼看人。他的姑姑继续催他:“快点,要不然揍你屁股了!”儿子转身走了,我只好自己收拾垃圾筐。 我向来不以恶意去揣测他人,或许是他摆腿的时候恰好踢倒了垃圾筐;或许他想看看垃圾筐是怎么运动的,会像皮球一样滚动吗?或许他就是一使劲,“哈,看我厉害吗?我可以踢倒一个垃圾筐!”换作是我,我会给他一个皮球,对他说:“把可怜的垃圾筐扶起来,我们去踢球吧!”然而我自始至终没讲一句话,我在思考,可以这样吗? 因为是个孩子,就以威胁揍屁股的方式去教育他吗?因为是个孩子,踢倒垃圾筐便是顽劣的行为吗?我想,一个大人在正常情况下,碰倒垃圾筐,甚至是打碎了几只茶杯,也不会有人指责,还会说:“没关系,小心别划伤手。”那么,为什么对于孩子,大人们却如此苛责呢? 无非是成人自己给了自己一些批评教育孩子的特权,在这种特权下,成人是制裁者、管教者,孩子是服从者、被管教者。我们很少去考虑孩子的内心,很少去把他视为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有个性的人来看待。教育,应该内含尊重。 那么,幼儿究竟有没有自尊呢?答案是非常确定的。自尊是幼儿自我意识中最具积极意义的情感成分,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父母的教养方式、孩子与同伴的友谊关系和被集体接纳,都是自尊体验的重要因素。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有四:温暖、关爱;要求明确但不强制;民主;以身作则,树立典范。 自尊感得到满足,能使幼儿产生自信心,对自我作出有积极意义的肯定。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古人教子尚有“七不责”,现代的父母,是不是也应当学习领悟呢? (责任编辑:陈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de2f742c5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