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中各阶层女性爱情的分析

时间:2023-03-16 10:07: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中各阶层女性爱情的分析

作者:陈祎,张淑芹

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10



[ ] 翻开世界名著,无数的痴情男女在作家的笔下生动地演绎着他们的爱情。通过分析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中各阶层女性的爱情观及其命运:贵族阶层以安娜· 卡列尼娜与德瑞纳夫人为例;小康阶层以包法利夫人爱玛和凯瑟琳为例;平民阶层以简·爱和娜拉为例。从这几位女性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性格特征以及最终命运等几个方面来阐释她们不同的爱情观。其中将运用文艺心理学、比较文学文学批评等相关理论来分析这几位女性爱情观的形成以及她们的人生轨迹。其主旨意在警示当代女性,要树立一种正确的爱情观。

[关键词] 社会阶层; 女性意识; 命运; 爱情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10-0061-02

十九世纪的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给了我们太多惊喜,无论是贵族妇女的叛逆者安娜·卡列尼娜和德·瑞纳夫人;或是渴望浪漫爱情却沉迷幻想的富家女包法利夫人和凯瑟琳;又或是即使贫穷也自尊自爱的简·爱、不做玩偶要求独立的娜拉。她们身上有着我们所没有的,或是我们所向往的但却没有勇气去做的,又或是我们所不齿的。

一、贵族阶层的叛逆者

纵观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最引人注目和深思的应该就是那些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了,她们的出现意味着作家和读者的视角已经开始转向女性的思想意识,作家们开始用丰富的笔触塑造那些鲜活可爱的女性人物形象,让她们富有令人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

对于十九世纪上流社会的女性来说,爱情就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可悲的将自己的一生都依托在一个男人身上,她们整天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有地位、没有权利、没有尊严。然而无论在哪个群体中,都会出现一两个反叛者,即使她们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她们的精神是可贵的。说起这些叛逆者,我们不得不提到安娜·卡列尼娜与德·瑞纳夫人。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美丽高贵、聪慧善良、真诚而富有激情的安娜·卡列尼娜拥有令人艳羡的资本。但她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家庭环境决定了她的婚姻,十六岁的安娜被迫嫁给了大她二十岁的丈夫卡列宁,婚后的生活像预先排练好的一样,相夫教子,做一个贤妻良母。安娜的生活在外人眼中是美满幸福的,令人艳羡不已,但没人知道这段被豪华奢侈包裹的婚姻背后是安娜空虚的精神以及渴求爱情的心灵。丈夫的冷漠、虚伪、死板、麻木,他像是一架毫无灵魂的官僚机器,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而安娜却是一位热情洋溢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女人,她无法将自己的灵魂安放在这个毫无生气的家庭里,所以当遇到沃伦斯基时,她的灵魂终于冲破了婚姻的枷,义无反顾地奔向爱情。但是当安娜如愿获得自己所期望的爱情之后,却发现这并不是她想要的样子,在她的认知里爱情就应该是纯粹的,必须是完整的毫无保留的,可沃伦斯基在得到她之后却变得冷淡、疏离,这让安娜无法接受,愤怒、猜疑、悲痛、愧疚的枝蔓逐渐成为安娜心里交错生长的荆棘。同时她也始终无法摆脱卡列宁的影子,卡列宁在无形之中成为安娜人格中超我的化,无时无刻不在威胁和折磨着她的灵魂,在抛夫弃子之后超我的对安娜本我的惩罚,道德和良心上的不安,使安娜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德·瑞纳夫人的命运与安娜有着某些相似,一个美丽、单纯、善良且富有的贵族千金却在自己年少时被迫与一个庸俗、势力、年迈而且贪图她财产的德瑞纳市长结婚,毫无爱情可言,直到遇见于连她才真正体会到爱情的滋味。虽然两情相悦,但是这场爱情注定会以悲剧结束,因为从一开始它就不是纯粹的。于连在一开始接近德·瑞纳夫人只是将她当成了一块跳板,却不想在几次接触之后爱上了她,而德·瑞纳夫人对于于连的感情却是真诚不求回报的。除此之外,现实社会中的伦理观念也是阻碍他们的一个因素,无论是谁都无法逃避现实的残酷。

从安娜和德·瑞纳夫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了女性所应有的闪光点,也看到了她们身上致命的弱点,对待爱情像是一团火焰将它视为生命的全部,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现实的残,逃不开命运的禁锢。她们的出现可以说引起了现实主义文坛的广泛关注,作家将写作视角转向了上流社会已婚妇女的身上,她们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一味地沉醉于奢靡生活依附于男人生活缺乏独立意识的贵族妇女,是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一种反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安娜还是德瑞纳夫人单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看,她们都是值得被尊敬的。

二、不甘平庸的富家女

在爱情面前有些女性会丧失理智,她们发疯似的迷恋一个男人,又或是只是追求爱情本身的美好不管对方是谁。她们生活富足,往往天真地认为自己所得到的一定是最好的,时刻沉醉于幻想之中,无法自拔。然而,一旦接触到现实的真正面目,她们便会想尽办法逃离。现实主义文坛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与《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她们从小生活富足,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但她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并不满足,想要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和爱情。

爱玛在成为包法利夫人之前是一个美丽、天真、耽于幻想的少女,对爱情充满着憧憬与期待,可现实却并不如她所愿。她的丈夫平庸、木讷、不懂浪漫,他们的婚姻生活更是让爱玛觉得平淡、枯燥、乏味。在一定意义上说,爱玛是一个无法从一而终的典型,所以福楼拜在描写爱玛外遇前,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作为铺垫。爱玛独特的人格特质被充分展现,她有着“最销魂的回忆、最美好的阅读、最强烈的欲望”,这三个方面决定了爱玛的爱情观。修女们口中的“天国的情人和永恒的婚姻”唤起了她灵魂深处对于爱情的向往,而那些关于恋爱的小说让她窥见了充满魅力又变幻莫测的情感世界。爱玛的性格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一切事物中,她非要从中得到切身利益不可,凡事无助于她心灵直接宣泄的东西都是无用的。爱情也是如此,她只是满足她欲望和需求的一种工具,不论对方是谁,只要能满足她就可以,即使是付出惨痛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在身体与灵魂的双重折磨下,爱玛最终不堪重负,自我了断。

虚荣大概深藏在每个女性心中,她们一方面希望嫁给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另一方面却又为对方所处的地位暗自叹息,或许这就是爱情的魅力所在吧,它会让你陷入矛盾与纠结之中。虽然在爱情面前无论贫穷、富贵都不是问题,可是现实的残酷还是会打倒一些人。就像《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她对于青梅竹马的感情是非同寻常的,但是她却纠结于希斯克利夫的身份,担心他无法满足她的虚荣心,最后还是选择了更为富有的埃德加,对于另一半的不信任和虚荣的本心都是造成她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耽于幻想、爱慕虚荣的包法利夫人,还是陷于爱情与物质矛盾斗争中的凯瑟琳,她们的爱情观与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很大关系。她们虽然在精神上渴望独立的爱情,但在经济方面还要依附于男人,无法逃脱命运的枷锁,最终导致悲剧结局。

三、自尊自爱的贫民女性

对于19世纪的社会来说,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女性绝对是一种惊艳的存在,她们身上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是其他女性所没有的。坚强、倔强、不屈服的性格特征影响了她们的爱情观,爱情中必须获得基本的尊重,追求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不依附于任何人。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


简·爱和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是这种类型女性的代表,她们的出现对于浮生若梦的上流社会是一种震撼。

出身低微、孤身一人的简·爱并没有被命运所吓倒,而是变得更加坚强,始终维护着自己的尊严,追求个性的自由。即使很清楚自己的出身和地位,但是简·爱并没有看轻自己,而是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对于简·爱来说爱情的核心是彼此之间的平等和互相尊重,她绝不会接受无爱的婚姻,虽然渴望爱情却没有乞求爱情。在遇见与自己地位相差悬殊的罗彻斯特之后,简·爱表现出的是一种不卑不亢,这对于罗彻斯特来说无疑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简·爱身上所具有的可贵精神预示着她一定会获得一份美好的爱情的。

与简·爱的坚强倔强不同,娜拉的觉悟有些晚,但这不影响她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婚姻出现危机之前,娜拉自认为生活的无比幸福,自己的丈夫对自己是多么的好。却没有想到当面对现实问题时,自己的婚姻是不堪一击的,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不过是丈夫的玩偶而已,所以当她彻底觉悟摔门而去,我们的心里是有些佩服的。娜拉走后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毕竟是好的开始,结局也不会太差。

四、结

纵观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最引人注目和深思的应该就是那些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了,她们的出现意味着作家和读者的视角已经开始转向女性的思想意识,作家们开始用丰富的笔触塑造那些鲜活可爱的女性人物形象,让她们富有令人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抛夫弃子的安娜与为爱牺牲的德·瑞纳夫人,她们虽然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与美好,但还是以悲剧收场,对于她们来说爱情和堕落似乎是有着某种必然联系的,缺乏独立的意识、没有经济来源,爱情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力,一旦这种力量消失,她们将万劫不复。而对于爱玛和凯瑟琳来说爱情和物质似乎是必须连接在一起的,她们将物质视为追求爱情的资格。当爱情与物质发生冲突时,她们便会无限的纠结最终也无法逃脱物欲的诱惑,导致悲剧的结局。与她们的迷茫与无知相比,简·爱与娜拉似乎更明,独立的人格平等的对话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她们固然重视爱情,但她们更爱惜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尊重、收获爱情。即便她们的爱情命运相似又相异,却都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萌芽,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都是一种震撼的力量,具有可赞赏的成分。

由于自身对于爱情的态度和观念的不同,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爱情经历和最终命运。作为一个女性首先要做到人格独立,才能展现个性魅力,从而获得一段美好平等的爱情。爱情固然重要,是它不是生活的唯一,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参考文献】

[1]甄艳华.从十九世纪英国小说谈早期女性主义文学[J].安徽文学,2009(9).

[2]冯川.文学与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熊哲宏.围城内外———西方经典爱情小说的进化心理学透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崇梅.评析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325398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