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宣汉》观后感

时间:2022-05-06 03:01: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红色宣汉》观后感

宣汉县希望小学 何虎

《红色宣汉》这上、下两则视频,是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成立八十周年而拍摄的教育、纪念视频。

‚宣汉有个王维舟,领导‘千人’杀瘟牛。杀了瘟牛炖汤锅,老蒋哭得泪长流。……‛

八十年过去了,今天,这支当年的童谣,依旧在巴山深处代代传唱。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消磨和隐退,但这方水土的人们,对当年那段红色的记忆,至今难以忘记。

每年清明节,来自四面八方的少先队员都会来到革命林园进行缅怀先烈们开创的‚和平‛社会。为孩子们讲述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故事。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仅有四十五万人口的宣汉,就有十多万人参加革命,牺牲三万多人,你相信吗?如果有人告诉你,那个时代,宣汉一个县的革命武装,就组建起了一个重兵集团 -- 红三十三军,你能想象吗?

这时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让人难以置信的红色记忆,这段记忆,源于宣汉人民的儿子 -- 王维舟。

王维舟,男,川东游击军创始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首任军长,1887年出生在宣汉县清溪场。1920年在上海加入朝鲜共产党旅华支部,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他体现了一个宣汉县人对时代精神的领悟,为了去推动历史的发展。在这种历史






背景下,以王维舟为首的这批人,尽管身处在大山深处,但是他们眼观全局和这个世界的动向,关注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923年,王维舟回到家乡,创建了川东地区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他办起了清溪新群女校和宏文校,教育在家乡播撒革命火种。宏文学校至今仍保存着王维舟当年主持修建的‚工字楼‛,寓意面向工农,为工农服务。这也鉴定了搞教育,以教育为基础。并动员发动群众,引导群众认识自己为什么穷,怎么样改变这个穷的面貌,把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

‚春风一绿清溪水,四望显巍峨。雄心为栋梁啊!宏文哺育我。……‛。王维舟所创作的宏文校歌,则是大巴山区‚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先声。

宣汉,之所以能走出这么一支红军队伍,他的背景上,他就有一个‚巴人文化‛的背景,由于大山大水而造就了巴人性格的英勇精神。由生活环境决定了王维舟,吃苦耐劳,勇于斗争,不怕牺牲。

毛泽东于1943年亲笔书赠其‚忠心耿耿,为党为国‛题辞。王维舟同志一生对党赤胆忠心,刚正廉洁,从不把个人利害得失放在心上;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严以律己,关爱部下,从不以职高权重为家人或亲属谋利。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1970110日含恨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19791229日中共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其举行






追悼大会,恢复政治名誉。

王维舟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国人民优秀的儿子。王维舟同志已经离开我们整整38年了,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其革命历程充满了曲折、艰辛和传奇。

王维舟同志热爱百姓,热爱少数民族,他对少数民族有深厚的感情。他主持西南地区民族工作的几年中,在少数民族干部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事事为少数民族利益着想,特别关心那些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凡少数民族代表团,或民族上层出来参观、学习,不分他们是上层人士还是普通百姓,不论他们使用什么语言,不管他们保持什么样的生活习惯,王维舟都平等对待,一一接见,倾听他们的意见,耐心与他们交谈,细心而详尽地讲解党的民族政策。西南三省和西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干部们称他为‚少数民族的贴心人‛‚大善人‛,许多当年曾得到王维舟教诲的藏族、彝族上层人士和现已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从西南走出来的少数民族干部,回忆往事,无不流露出对王维舟同志深深的感激之情。

王维舟的这一生,为民、为国恪尽职守。新中国成立后王维舟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不平凡的事。一切以为民服务为出发点,一切以赢得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为奋斗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41c547b52acfc789ebc9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