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苏区精神的形成及内涵 摘要:城口是川陕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城口人民在红四方面军的带领下,在极端艰苦和危险的环境下甘苦与共、英勇作战,为夺取革命的胜利付出了艰苦努力和巨大牺牲,培育了富有鲜明特色的城口苏区精神,为共和国的诞生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笔者在对城口红色革命历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城口苏区实际,论述了城口苏区精神的形成和内涵。 关键词:城口苏区精神 形成 内涵 一、城口红色革命历史概述 (一)历史背景 早在城口的革命运动爆发前,全国已经历两次大革命,一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二是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大革命,虽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因国民党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和“7.15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随后,在党的指导下,在上海、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的川东共产党员纷纷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过程 1、川东游击根据地的创建 王维舟、李家俊、雷玉书等共产党员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决定以万源固军坝为据点,发动川东农民开展武装起义。 1929年4月,李家俊领导了1000余名农民发动的万源固军坝起义打响了川陕农民武装起义的第一枪,成立了城口万源红军,带领着穷苦农民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1929年冬,革命队伍发展到了2000余人。1930年1月,根据中共四川省委的指示,城万红军改编为“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游击队”。1930年3月20日,李家俊带领3000余军民攻克城口县城,并在城口、万源建立了1500多平方公里,6万多人口的根据地,为后来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眼看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和扩大,四川军阀刘存厚部先后加进了对游击军的“围剿”,城、万、宣等地到处一片白色恐怖,许多游击队员遭到敌人疯狂逮杀,队伍规模锐减。 2、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就在川东游击军生死存亡之际,1931年春,王维舟奉命重组川东游击军,队伍又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通江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 1933年1月,蒋介石任命四川军阀田颂尧,向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三路围攻”。红军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取得了“三次反围攻”战役的胜利。川陕革命根据地扩展到东起城口,西到嘉陵江畔,南至蓬安、营山,北到陕南镇巴、宁强的范围,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 1933年10月,以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调集100多个团、20余万兵力向红四方面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动“六路围攻”。城口至万源、通江一线,则是红军反敌“六路围攻”的东线战场。红四方面军在苏区人民的大力支援、配合下,取得了城口苏区保卫战、万源保卫战等重要战斗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六路围攻”,巩固和发展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渡江北上,一面在东线牵制沿江敌人,一面收缩战线向西转移。2月下旬,红军撤离城口,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 在创建和巩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红四方面军第四军、九军、三十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相继在城口战斗过,红军将帅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王维舟均在城口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 二、城口苏区的历史地位和人民对革命的贡献 (一)城口苏区的历史地位 在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城口苏区军民浴血奋战,粉碎了四川军阀和地方土匪武装的军事进攻,取得了辉煌战果,巩固和扩大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制订的一系列军事法令、条规在根据地的实践,为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发动人民战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根据地军民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中,深受革命教育,启发了斗争觉悟,从而变成巨大的精神力量,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城口人民对革命的贡献 红军在根据地打击敌人,开展土地革命,解放了穷苦人民。因此,红军成了人民群众的亲人。人民群众也成为了红军的坚强支柱和后盾。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取得反敌战斗的胜利,与城口人民竭尽全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这些淳朴的山民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输送优秀儿女参加红军。革命战争年代,城口人民不但全力支援红军和游击队,还以极高的热情投身革命,全家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争相参军的情景随处可见。当年,城口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投身革命。 二是担负战时运输支援红军。红军作战期间,不管是弹药粮草的运输,还是伤病员的护送,都是由当地群众承担。区乡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专门成立了运输队,保证了战地部队的供应。 三是筹集粮食物资供给红军。红军在坚守和防御期间军需、物资运输关口经常受到敌人的封锁,粮食无法运往前线。城口人民倾家相赠,把自家赖以糊口的杂粮、蔬菜都捐献出来,送到前线给红军将士充饥。 四是组织地方武装配合红军。当时的各级苏维埃政府分别成立游击队、赤卫队、童子团等群众武装组织,配合红军构筑工事,防守阵地,侦察敌情,开展对敌袭扰活动。城口共成立了6支游击大队、25支游击中队、80多支游击小分队和7个赤卫大队、6个童子团,3000多人参加地方武装组织,配合红军作战,维护苏区社会治安,为巩固和发展苏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城口苏区的精神内涵 在城口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苏区党、政、军、民在革命斗争中,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为老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无论是游击队将领李家俊,还是城口各地的农会会员、游击队员,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奋斗,与国民党反动派誓死搏斗,为了心中的信仰,他们以苦为乐,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 城口籍红军在战场上,个个作战英勇、舍生忘死。据《城口县志》记载,由于历年的战乱和军阀对革命志士的疯狂剿杀,1925年总人口还有134222人的城口县,到1934年,全县人口总数仅剩57731人,10年间减少了76000多人。这仅有的5万多人中,又有3000多名青壮年继承已故父兄的遗志,继续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为了自由和幸福而血战疆场,大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最后幸存的500余人继续随着红军北上参加长征,其中470多人在长征途中光荣牺牲。而这些烈士,年龄最大的31岁,最小只有14岁,平均年龄仅18岁。 在参加革命的极少部分烈士名录里,有很多这样的名字:范召儿、何巴儿、牟四女、刘四娃……这些烈士,他们甚至全名都没有留下。虽然岁月消蚀了他们的尸骨,时光模糊了他们的姓名。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红军精神和老区精神,是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振兴老区、建设老区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c286d2ad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