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礼仪

时间:2022-04-16 14:07: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端午节习俗礼仪

农历五月初五为新年,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相同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旧一百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二十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二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忌日新年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亲族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鄱阳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强调指出:"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联军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若果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中秋曹娥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据传说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沧州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赵王义所书。后代子孙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殉国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为,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三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咸丰于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真藓科真藓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可见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揭幕仪式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眼下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其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缅怀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金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护国寺主持友谊赛。拉开帷幕现在台湾春季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公务员之家: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淮河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爸爸妈妈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七宝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98e9d07e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3c.html